在信息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研究
2018-12-31高红云
高 婧,高红云
(1.中国人民解放军91150部队 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 200940;2.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红色基因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精神底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习主席在全军古田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1]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军营,官兵触网、用网机会大幅增加,标志着这场时代大考正式响铃答题。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做好红色基因传承,正是这张试卷上压轴大题,事关军队的性质、宗旨,事关官兵的信仰、信念,事关强国强军宏图伟业能否顺利实现,必须审慎作答。
一、信息时代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的现实挑战
信息时代,可以说是联通了一张网、打开了一扇门、开拓了一片天,营区内外从未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兵主要信息获取途径也由线下转移到网上,没事上网“冲个浪”,有事百度“搜一搜”,从相对与世隔绝转变为通晓天下事。由此也带来三个方面的突出挑战。
(一)争夺网络话语权问题
青年官兵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敏感事件十分关注,网络平台作为官兵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官兵认知影响十分巨大。现在的网络空间,并非一方净土,很多所谓网络“大V” “公知”,身披“民主”“正义” “真理”“真相”四层“糖衣”,裹挟着数以万计的网络“水军”,占领网络阵地,强化认知认同,甚至将魔掌伸向部队的英模人物,千方百计抹黑英雄,这背后总有着敌对势力或明或暗的鬼影,还有利益的驱动[2]。因此争夺网络话语权十分紧要。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我军红色基因的“主阵地”。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提升“一感三性”成了刻不容缓的“刚需”。如果教育时效性不把握,就会形成台上讲的“新鲜事”,其实是官兵早已知晓的过往旧事,提不起官兵兴趣;如果教育内容“假大空”、生搬硬套,便很难引起官兵共鸣;如果教育方式不改进,依旧是我说你听、我讲你做,对比“腾讯课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等网络精品课堂,孰优孰劣官兵心中自有一面明镜。信息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想抓住青年官兵,必须更“走心”,切实奔着官兵“活思想”和“现实问题”去。
(三)网络“原住民”网瘾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90后”“95后”官兵正成为部队主体,他们见证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他们也是网络第一批“原住民”。不少同志入伍前,一天二十四小时手不离机、机不脱网。伴随着智能手机走进军营,“低头族”“拇指族”“网游族”开始回潮。个别同志一到休息时间,就沉浸在虚拟网络空间不能自拔。
二、红色基因传承与发扬
“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当下,传承与发扬红色基因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警惕“衰减”的危险,永葆红色基因不褪色
当前,军队传承红色基因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忠诚基因淡化、战斗基因弱化、本色基因退化等不良苗头和现实问题[3]。在传承的具体举措上,一方面要正本清源,做好“传”的工作。对红色基因实行“抢救”式保护,特别是对于珍贵的文物、史料,相关见证人的证言、证词,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护保存好。对存在的“模糊点”和“分歧点”进行严肃甄别论证,保证红色基因纯正。另一方面要薪火相传,做好“承”的工作。积极开展官兵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利用横幅、标语、板报、墙报、广播、灯箱、塑像、荣誉室等手段,营造浓厚红色传统文化氛围,使官兵入营门就受教育、受熏陶、受引领[4]。
(二)立起“身边”的典型,引领官兵比学赶帮超。
红色基因的传承要靠一茬茬青年官兵的身体力行。要发掘和宣传官兵身边看得见、学得着、赶得上的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将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励志图片、感人视频等搬上政治教育课堂,搬上墙报宣传,搬上政工网,让广大官兵在对照先进典型中激发斗志,在学习先进典型中找准方向,在赶超先进典型中奋发有为。
(三)扭住“练兵”的主责,险境危地激发红色基因
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提高战斗力,这是政治工作服务保障作用决定的。因此,要注重将传承发扬红色基因同实战化训练、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结合起来,敢于摔打磨砺部队,敢于将官兵置于危境险地,不断激发官兵血液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三、红色基因与时代同频共振
信息网络时代红色基因如何创新,特别是如何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同频共振,成为军队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创新驱动,深挖红色资源
信息时代,应发挥网络优势,盘活红色资源,使之走出历史、走进部队、走入官兵。一是构建网上数字史馆。深入挖掘部队和驻地红色资源,整合史料翻拍成图片、视频等,运用三维全景虚拟技术,将军史馆、荣誉室等搬上政工网,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近”起来。二是编纂红色电子书籍。整理汇编《连史册》《战例选编》《英雄人物集》等,构建红色数据库,并采取电子触摸、原音播放等媒介载体,植入政工平板,挂载网络空间,创新有声阅读,使红色传统贴近基层特点、赢得官兵青睐、受到战士追捧。三是打造声光历史营院。着力打造饱含红色元素、富有传统特色的军营文化,在营区醒目位置建起军史文化带、革命精神墙、主题宣传画,运用声、光、电等,勾画虚拟场景、录入数字语音、植入场景解说,把红色资源熔为特色标志、凝为人文景观,使官兵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传统、激励熏陶。
(二)见微知著,畅通红色链路
利用网络进班排、智能手机到官兵的契机,开展“掌上”教育,创新“拇指”文化,把红色教育做小做精,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精神支撑。一是开设“微课堂”常讲常新。邀请老红军、老战士、老革命开展线上“光辉历程”互动访谈,面对面感悟先辈壮举;开通“党史军史旅史”专题微博,通过三分钟党史军史“微”课堂,重温回顾革命征程[5];依托政工网开设红色传统专栏,使官兵在一个个动人情节、一幅幅感人画面、一曲曲英雄赞歌中走进红色历史、感悟传统力量。二是搭建“微论坛”常议常铸。建立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微政工”平台,开通红色论坛、APP等,定期发布英模人物传记、红色经典段子等,就时事热点、敏感话题等组织讨论引导[6];运用军营广播、闭路电视等手段,创办红色故事讲坛,传颂英模事迹和传统精神。三是拍摄“微电影”常看常育。运用时尚“多媒体”,由官兵自导自演自唱自讲,将红色经典采用“微电影”“微故事”“微短片”等形式,尽可能以图片、视频刺激官兵的视觉、听觉,从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多面的辐射,让官兵在全媒体、互动式环境中感受红色传统的独特魅力。
(三)开放思路,赓续红色基因
勇于创新方法手段,对红色基因进行“包装”推广,融入练兵备战,让官兵在强军实践中不断加钢淬火、砥砺血性胆气。一是网上祭奠催豪情。结合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国防教育日等重大时机,广泛开展网上祭奠活动,让官兵在回顾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中感悟伟大壮举、催生战斗豪情。二是电子家书提士气。创新家书模式,倡导官兵及亲属拍摄制作“电子家书”,并遴选优秀家书进行展评播放,使官兵在赏析家书、感悟家风中激励斗志、提振士气。三是纪录成长添动力。结合新兵入伍、比武竞赛、对抗演习,鼓励官兵利用手中DV,纪录成长轨迹,留痕生活点滴,载入连史册,摆进连史馆,使官兵在一次次蜕变中提振打赢信心、激发练兵动力,以满腔热情投身备战打赢,助力改革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