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思考

2018-12-31王桂兰

关键词: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习俗

王桂兰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传统与现代

辞海对传统的解释是“ 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1]。显然传统是一个表示事物的概念。现代则是指到目前为止的一段较长时间,是一个表示年代的概念。这两个看起来不同表征的概念,却总是被人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以表明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立场。

1.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地理大发现以来,关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讨论就没停歇过。社会学家们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传统社会,人们行动的主观取向是感情性、特殊性、集体取向、身份先赋和扩散型。而现代社会,人们行动的主观取向为感情无涉、普遍主义、个体取向、自我实现和专一型。因而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是“落后”“旧”的代名词,现代则是“科学”“新”的表现,坚持传统意味着守旧,甚至无知,追求现代意味着创新、进步。在社会变革时期,为表明自己的进步性,人们对传统表现出一种有意识的反叛态度。正如希尔斯说的那样:“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性、合理性、经验性、世俗性和进步性为特征的,这似乎注定了它们在与陈规旧俗的战斗中必然会取胜,从而摆脱了任何传统的痕迹,进步主义运动支持者对自己的认识使他们不愿意承认或容忍自己的队伍中存在着任何传统性。”[2]

2.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一味反叛传统,只会造成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对立,反而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像一个叛逆期的孩童,总想脱离家庭的羁绊,来宣誓自己的长大成人,而一旦挣脱成功,迎接他的一定是无依无靠的漂浮感。漂泊的孩童最终会回归家庭,现代对传统也会有着“与生俱来”的依恋。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相互关联的矛盾体,他们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具有连续性的。现代是从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没有传统的现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逐步从紧张走向和解,甚至可以这样来描绘两者关系:传统是现代的根,现代则是由传统生发出的花。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生活领域而形成的,是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其中最稳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等。“传统文化是在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3]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要想在现代社会实现其价值意义,必然要进行现代转化,要与现代社会实现有效融合。这是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社会并得以传承的必经之路。

二、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与人们的生活最为相关,它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程度直接反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融合的基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伦理,注重情感投入等普遍性内涵,一度被看成落后的、过时的、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为实现社会发展,人们转而从自由权利、个体价值、理性主义等价值中去寻求发展动力。但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意识逐步觉醒,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它被看成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依托。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传统的节日习俗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节日的设置兼顾了太阳和月亮,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民众依照自然周期规律去安排节事活动,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去恢复那些按农业生产周期举行的节庆仪式,但清明踏青、中秋登高、春节团聚等从传统沿袭下来的活动,仍然能让现代人通过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效互动达到身心和谐的良性状态。

此外,传统习俗还包含对历史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展望。节日文化设计的活动与人们短期的生活目标和长久的价值追求都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节日里尊敬老人、纪念先辈的仪式,是对过去的尊重及传承传统的承诺。这些习俗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包含着安顿人们内心世界的因素。经过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创造、价值积累和精神记忆,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前进的内在动力,对于个体与社会发展来说都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二)融合的障碍——价值多元的冲击

虽然传统的价值是内生性的、持续性的,但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解释现实力在逐步减弱。正如希尔斯在《论传统》中论述的那样,“传统存在发展的问题,一些具体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制度,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会变得不合理,出现解释现实的‘失效’问题”。就比如春节这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贴春联(年画)、放鞭炮、守岁、祭祖、拜年这些最自然的习俗,在现代都市生活环境中就很难保留下来。你不能苛求人们在家中张贴充满中国喜庆色彩的年画;在一个陌生人环境中,大年初一挨家挨户去拜年;在高楼大厦中,连续几日燃放鞭炮。随着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这些习俗也不再完整保留。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存在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在多元价值语境中接受价值主体的评判与选择。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现实场域中,传统文化的消极价值被放大,其积极价值也遭到强烈冲击甚至是抵触。有鉴于此,传统文化所表征的价值理念在多元价值冲突与竞争的现实语境中迫切需要转换、变革与创新,与现实社会实现融合。

(三)融合的路径——传统习俗合理转型

传统习俗与现实社会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强势涌入的外来文化,价值多元化与主流价值个性化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这给传统价值的传承与转换增加了现实的难度。已经从中国人的价值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传统习俗,再要重新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并实现其价值,也是困难重重。实现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应凝练内涵、创新形式、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使传统习俗与人们的内心需求相契合,与现实生活节奏合拍,让国人在精神上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

1.习俗内涵要凝练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相互交织,季羡林先生在《精华与糟粕》一文中称其“不但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界限不清”[4]。所以在传承过程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做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就习俗而言,因内涵的厚重在流传中容易丢失,而形式却因为浅显则更易于保留。尤其在商业化社会,人们过分注重节日的商业开发,而忽视传统内涵的表达。中秋节,因馈赠亲友的月饼过分追求华丽的包装与档次,被戏称为“月饼节”;端午节更是爆料出“天价粽”,被戏称为“粽子节”。过度商业化的操作,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表面形式上,对节日蕴含的意义不再关注。在一份针对青年大学生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中(以下称“节日调查”),回答传统节俗不能坚持的原因时,在习俗过时、洋节更有意思、内涵传统没有新意、传统节日商业气息浓厚、其它5个选项中,50.39%的学生选择了商业气息浓厚。可见,这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商业主义,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和损害,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厚重的传统内涵也需要简洁凝练,使之更容易传承。中国人过春节可以有贴春联(年画)、放鞭炮、拜年等习俗,也可以不拘于这些习俗,但一定要保持除旧迎新、合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春节意味。传统中所体现的价值具有稳定性,传统的形式却可以改变,这样才能让中国人从绵延的传统中获得精神滋养。

2.习俗形式要创新

在多元价值并存且异质价值竞争激烈的现实场域中,传统价值的传承与转换更加困难。传统习俗所处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固守原有习俗形式不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要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气息,加以合理改造与创新,使传统节日习俗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实现与重塑必须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接触自己的文化,而且要吸纳世界于我有益的文化并与之和平共处。“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5]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后喻文化”理论,即在文化急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受新思潮、新风尚和新传播工具的冲击与影响,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过程[6]。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文化反哺时代,年轻人的需要和愿望,是文化创新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年轻人对传统节日还是看重的,只是对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商业化操作不能接受。“节日调查”显示,在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比较中,91.34%的大学生更喜欢传统节日,只有不到9%的学生喜欢外来节日。在回答被外来节日什么方面吸引时,58.27%的同学选择了形式新颖。在被问到传统节日怎样做才能吸引人时,37.01%的学生希望民间开展有趣的活动,18.11%人希望政府的推动,10.24%的人认为可以从外来节日中吸取有益成分。调查显示,创新绝对不是脱离文化基础,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在传统文化继承和积累基础上的创新。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创新必然是“承旧创新”而绝非“除旧立新”,从内涵与形式两个方面实现现代更新与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正确引导,使传统习俗对现实社会价值主体更具适用性与指导性,凸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优势与自身价值。

3.习俗保护要亲民

习俗凝练内涵、创新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被大众接受。任何思想文化,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本身再好,“也是不起作用的”[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各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呈现火热状态,随着端午、24节气进入世界级非遗名录,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逐步进入世界视野,这更是激发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研究和申报的热情。然而现实状态是专家研究、政府参与较高,民间热情较低,这一冷一热状态反映了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的尴尬局面。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民间的作用,“学术和文化只有在民间才能永远不失其自由活泼的生机” “才能显出其独立自主的精神”[8]。因此,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融合,要通过内涵凝练和形式创新来实现,让民俗在民间生活落地生根,这才是保护民俗文化的长久之计。

三、结语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文化产业。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倡导传统文化产业化;各社会团体要深入群众生活,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文艺精品;借助非遗保护之力,全力打造群众参与程度高的民俗文化空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传统节日的积极性,使传统节日以新颖的方式回归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习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龙舟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