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是脱缰野马
2018-12-30星星V洪烛
星星:请说说你与散文诗的缘分。
洪烛:我1982年在《南京日报》首次发表文学作品,是散文诗《刀与磨刀石》,有写:假若有一天,刀忍不住所受的痛苦,它摆脱了磨刀石,结果将怎么样呢?哦,世上将多一片锈铁!我的第一部散文诗集《你是一张旧照片》,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首印一万册,散文诗算是给我带来过版税,对我有养育之恩。
星星:希望您能谈谈散文诗与诗歌和散文的边界问题?
洪烛:从个人来讲,我希望自己散文也写,诗歌也写,散文诗也写。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是很丰富的,有的适合通过散文来表现,有的适合通过诗歌来表现,有的适合通过散文诗来表现。让内容去寻找形式吧。新世纪以来,诗歌重新变得繁荣了,散文诗也得到很多诗人喜欢,写散文诗的特别多,我个人感觉散文诗与诗歌和散文都是有边界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沟通它们的边境,使之相辅相成。中国经常把诗歌散文分开,其实我觉得诗歌和散文是一对孪生姐妹,也就是说诗歌和散文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个血缘关系就是语言之美,语言和文字的美,这种美对于诗歌及散文的创作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创作的过程中要感受这种美,表达这种美,甚至创造这种美。诗歌和散文并不矛盾,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今天的写作中更应该把散文和诗歌的美感相结合,结合后才能产生新的文体,新的诗意,新的语言之美。这就是“混血的散文诗”。如果一个诗人写诗,肯定有一些多余的素材,没法入诗,不是会成为废料,就是成为边角料。这些不适合用诗歌表现的内容,恰恰适合用散文诗和散文的形式来表现,事实是:这些素材能得到再利用,甚至起到化学反应,令人刮目相看。所以对于一个能掌握多种文体的作家来说,他的情感里是没有废料的,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利用,发挥出巨大能量。同样,能掌握多种诗体或诗风的诗人,也是幸运的,天生属于节能环保型,所有的体验都不至于浪费。
星星:你为什么写散文诗?你更喜欢写诗歌还是散文诗呢?
洪烛:我为什么写散文诗,肯定是有些体验或经验,无法用诗来表现,或者说用诗的形式表现不够得力,而恰好适合散文诗,是散文诗的特有资源。严格意义上来说,散文诗并不真的是诗的边角料,更不是酒糟,它是另一种酝酿的方式。它能够够得着诗够不着的东西。散文诗与诗有重叠,也有互补。在诗的死角,散文诗诞生。在诗的盲区,散文诗睁开眼睛。在诗的背影里,散文诗像开花一样露脸,那是一张凭借自身能量而发光的脸。在诗止步的地方,散文诗大可以继续前进。散文诗与诗有血缘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又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被诗遗忘的角落,就该是散文诗的领地。散文诗不用去争做名贵的品种,它应该像野草一样填补着诗无意间留下的空白。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天意。诗歌是对形式要求较严谨的文体,形式上的革命就是内容上的革命,比如从旧体到白话就是一个转变。散文呢,则是很宽松的袍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散文的特点,在于百川归海,在于易学难工,它对任何潮流都不拴死。而散文的核心力量,是具有神圣感、最不易被世俗化的诗人散文诗,尤其诗人所写的散文诗,其作者注定是站在时代、文化或人性的至高点上,不断革命。它是脱缰野马,永远挣脱传统和体制(含诗歌体制)的束缚,不可能沿着固定轨道走。诗歌永远是野生动物,散文是圈养动物,散文诗是脱缰野马闯进别人的田园,这就给诗歌和散文这两块既定的园地带来一丝野性。散文诗确实有些野,那种浑然天成,有鬼斧神工之感。我个人更爱野路子的散文诗,反常规的散文诗,甚至迷路的散文诗。它在奔腾中逃离主人的怀抱,找不到归途。这种绝境之美是散文诗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