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的篇章也血肉之躯
2018-12-30
散文诗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于点滴之间蕴含博大与丰富。过去有一些主要抒写哲理的短小散文诗,表达一些哲理性的感悟或者思考。这类写法已经有些过时了,我们必须不断尝试一些新的艺术方式。
这辑以短小为外在特点的散文诗作品各具特色,辨识度较高,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每位诗人对散文诗文体的独特理解。广砚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背景和依托,由现实体验引发个人的内在思考,以诗的方式梳理人生与情绪。《时间简史》题目很大,写的却是个人的情感,诗人因为错过而遗憾,但他以诗人的方式进行了弥补,语言别致,含蓄耐读。对于个人来说,有些情感真的配得上这个大的题目。萝卜孩儿抓住“瓷”的纯洁但易碎的特点,将生活与瓷相互幻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情感体验的交互效果,既写出了瓷的特点,也因此抒写了人的“瓷”性。弦河的作品既具有生活的实感,也具有艺术的超越性,他通过独特的视角串起记忆中的现实与人生,以艺术的方式重新建构了一种精神的秩序,这就使他的作品摆脱了线性的结构和平面的抒情,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同时也具有艺术特色的文本。“你也开始淡忘。现在想起,过后还要忘记。//终于等来的一场雨,如期而至。//仿佛不是为了彼此。只是为了一场雨,相互争吵。从而相互交融。”争吵、交融,矛盾又和谐。这或许就是“轮回”,就是生命的本真。袁伟的《99℃》切入的角度比较别致,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他缺失的这一度就是“谦”,而恰好是这一度,以诗的方式诠释了人生的一种哲学。这一度,是诗人用来自省、自持的。赵目珍对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把握得比较准确,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叙事,什么时候将自己全部地投入,他的语言组合、意象建构、思绪的跳跃,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张力。“每一次走在陌生的街道上,我都能够预感到那些植物的呼吸。//晚风吹过故乡,就像是吹在异乡一样。无法分辨,它到底是属于谁的地理。”沉思、追问,给我们留下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间,于是作品就有了余味。
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根基,一些诗人在创作中较多地依托现实的意象、场景,并试图从中发现诗意。何文的作品可能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抓住“羊”这个普通而独特的动物,抒写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亲情、乡情。他在羊身上发现的是别样的情感,“春天来临,不敢把换下的羊皮袄在太阳下晾晒得太久。//怕春风一吹,皮毛全复活成春草,重新长到土地上。”将人、动物、大地的特殊关系融合其中,耐人寻味。潘银璋写的是桃花,诗人试图通过桃花抒写乡村的变化,抒写对少时情感的重新体验,而桃花最终只是一种象征或者载体,诗人还可以进一步融入其中。王语轩写的是伊犁,以伊犁的雪为中心意象,作者的想象比较丰富,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通过与雪的联系汇聚在一起,以陌生写熟悉,天高地阔,语言也比较流畅,给人一种比较舒放、柔情的感觉,但在体验的内在化处理上可以进一步用力。荆卓然的作品写得比较直接,虽然没有浓郁的情思滚滚流淌,但我们从中读出了情感的名字,也体会到了90后一代的情感方式,甚至在词语的选用上,也和以前的写作者有所不同,这或许就是变化。
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追求,通过文字读出诗人的感悟和思索。这些作品都是优秀的,是有血有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