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2018-12-30

军事历史 2018年5期
关键词:罗斯福法国计划

随着越南战争陷入僵局,二战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1970年,美国学者爱德华·达奇曼(Edward R.Drachman)出版了《美国对越南政策1940-1945》*Edward R.Drachman,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Vietnam, 1940-1945, Rutherford: Fair 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0.一书,这是有关该问题的第一部专著。此后又有很多学者关注二战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试图理清二战时期的政策与冷战期间印度支那战争和越南战争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在论述二战期间美国印度支那政策时,对美国决策者的决策动机和决策运作方式进行了阐释。关于决策动机问题,虽然早期的西方学者对于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立场有褒有贬,例如韦尔登·布朗(Weldon A.Brown)和法国学者尼林·E·冈*[法]尼林·E·冈:《美国档案机密:贝当、赖伐尔、戴高乐》,余德全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等人认为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政策导致了“越南悲剧”,而加利·海斯(Gary R.Hess)*Gary R.Hess, “Franklin Roosevelt and Indochina”,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59, No.2 (September 1972), pp.353-368.等人认为正是因为罗斯福没有坚决执行反殖民主义政策才导致了日后的“越南悲剧”;但是他们都认为罗斯福本人有鲜明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并且他们都把这种倾向与罗斯福的政策联系起来。关于决策运作问题,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罗斯福对于印度支那政策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本人的政策受到了国务院和军方的反对,沃尔特·拉弗贝(Walter La Feber)*Walter LaFeber, “Roosevelt, Churchill, and Indochina: 1942-45”,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80, No.5 (December 1975), pp.1277-1295.就持这样的观点。加利·海斯在文章中提到罗斯福本人行动上的缺陷,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这些缺陷导致了托管计划的失败,但是他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值得人们关注。

中国学者较晚关注二战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最早论及该问题的是孙福生1986年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论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1941-1945年)》*孙福生:《论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1941-1945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1-40页。,文中叙述了二战时期罗斯福印度支那政策的变化过程,并着重分析了罗斯福放弃托管计划的原因。此后,刘东明[注]刘东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25-33页。、汪堂峰等学者都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虽然他们的目的是分析二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与局势发展的关系,但是他们也都详细分析了美国提出和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原因。相比于西方学者倾向于从罗斯福本人的反殖民主义角度考察美国的政策,中国学者更注重研究影响美国决策者决策的现实因素,这种视角更好地解释了罗斯福提出和放弃托管计划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很好地解释了罗斯福态度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堂峰在《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注]汪堂峰:《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53-63页。一文中,着重对罗斯福本人表态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明确提出罗斯福政府行动及其影响的有限性,有助于人们发现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本身的脆弱性。不过,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在讨论美国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原因时,都强调了国务院和军方的反对,并且认为决策层内部的反对是美国放弃托管计划的重要原因。

在材料上,之前的研究往往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DiplomaticPapers)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传记等,材料比较丰富。不过,笔者在“富兰克林图书馆数字典藏”(Franklin: Access to the FDR Library’s Digital Collections)收录的“总统任内的文件:总统秘书的档案”(PapersasPresident:President’sSecretary’sFile)中也发现了不少档案。这些材料是从1944下半年到1945年罗斯福与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官员之间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部分来往信件和电报,其中绝大多数档案因为解密时间较晚,[注]注:“总统任内的文件:总统秘书的档案”(Papers as President:President’s Secretary’s File)有关部分的材料绝大部分是1972年以后解密,部分已解密的档案被收入1965年和1969年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相关卷中。或者因为通信人并非国务院官员,所以未收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在这些信件中,官员们都表示服从罗斯福的政策和决定。这些新材料与很多国内外学者坚持的国务院和军方掣肘说之间有巨大的出入。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现的新材料,重新考察影响罗斯福和美国政府决策的因素,探究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提出和最终放弃的真实原因。

一、北非登陆前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

1940年6月,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议后,日本开始觊觎法属印度支那。1940年9月,日本与维希法国签订协议,基本控制了印度支那北部地区;1941年7月29日,日本又逼迫维希法国签订《法日共同防守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为日本完全占领印度支那的行动披上合法外衣。美国非常关注在印度支那发生的种种事态。在对日关系上,美国一方面强烈反对日本在印度支那的扩张行径,另一方面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激烈冲突和对抗。

美国在与维希法国之间的关系上同样采用这种两面性的策略。一方面,美国希望拉拢维希法国重新加入反对德国的战争,因此多次表态尊重维希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1941年8月2日,美国国务卿赫尔针对《法日共同防守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签署一事表示:“本政府铭记与法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对于法国人民捍卫领土完整的渴望表示深深地同情。”[注]Enclosure 1, Memorandum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President Roosevelt, Jan.7,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770.1941年12月,罗斯福在他给贝当的信中表示:“美国政府不希望看到法国在法属北非以及其他法国殖民地仍然存在的主权被转移到其他国家控制之下。”[注]Draft of a Letter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French Chief of State (Pétain), Dec.27, 1941,FRUS, 1941, Vol.II, Europe, p.206.1942年11月8日,北非登陆期间罗斯福向贝当政府官员再次承认了美国对于法国及其殖民帝国全部主权的尊重,并且他在对法国人的广播讲话中明确表示:“我们保证一旦德国和意大利的威胁从你们身上移除,我们马上退出你们的领土。”[注]Enclosure 1, Memorandum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President Roosevelt, Jan.7,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p.771-772.实际上在1942年11月英美北非登陆之前,罗斯福从自己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出发,已经产生了战后托管印度支那的想法。不过,此时罗斯福为了争取维希法国在欧洲支持盟国作战的现实战略需要,把战后在印度支那推行托管制度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他从未明确提出战后印度支那应该脱离法国,更没有明确提出战后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这反映了罗斯福为现实战略需要而搁置理想主义追求的决策逻辑。

另一方面,美国为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不给法属印度支那当局提供任何物质援助。维希法国以及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多次要求美国向印度支那的法军提供军事援助,但是美国始终拒绝提供援助。由于日本的步步紧逼以及美国的坐视不管,维希法国最终选择向日本妥协。维希政府对日本做出的一系列妥协行动严重破坏了与美国的关系。1941年7月法国与日本签订《法日共同防守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美国驻维希法国大使李海认为:“整个事件仅仅意味着——亚洲的法国殖民地已不复存在。”[注][美]威廉·李海:《我在现场》,马登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47页。8月2日,韦尔斯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政府被迫质问法国维希政府,它是否真正打算维持它已经宣布的政策,即为法国人民保持长时间以来处于法国主权下的海内外领土。”[注]Indochina in U.S.Wartime Policy, 1941-1945,The Pentagon Papers, Part I, Vietnam and the U.S., 1940-1950, p.A-12.(引用日期:2018年5月1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针对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允许日本使用法国船只一事,美国国务卿赫尔让李海向贝当转达“任何法国当局与日本达成允许日本军队使用法国船只的协议,都是最不友好的行为。”[注]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mbassador in France (Leahy), Jan.31, 1942,FRUS, 1942, Vol.II, Europe, p.672.罗斯福在1942年2月23日的广播讲话中也提到,维希法国向日本屈服,让日本控制了印度支那的海岸,为日本对马来亚和菲律宾的进攻提供便利。[注]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Feb.28, 1942, p.185.美国政府对于法国妥协行为的不满,为美国决策层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埋下伏笔。

二、美国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过程及原因

美国决策层中只有罗斯福本人公开提出过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从1942-1944年罗斯福关于此事的数次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逐渐明确了战后法国不应重返印度支那,并且应该在印度支那建立托管制度的想法。从现今的研究成果来看,罗斯福本人最早谈及印度支那托管问题是在1942年2月与宋子文的谈话中。在这次谈话中,罗斯福提出,在战后的一段时间,像越南、泰国和缅甸这样的地区实现完全的自治有一定困难。也许中国和美国应该共同对这些国家实施托管,直到他们掌握自治的能力。[注]Xiaoyuan Liu, “China and the Issue of Postwar Indochin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3, No.2 (May 1999), pp.448-449.1942年6月1日,罗斯福在白宫会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时,再次提到印度支那问题。在谈话中罗斯福以印度支那、暹罗、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为例,指出“这些地区各自需要长短不同的时间来获得自治的能力,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都会独立,因此白人国家不可能再长期把这些地区当作自己的殖民地。”罗斯福在谈话中还提到蒋介石有建立临时国际托管的想法,他估计这些地区准备好自治需要20年的时间,还希望莫洛托夫回国与斯大林讨论这个问题。[注]Memorandum of Conference Held at the White House, by Mr.Samuel H.Cross, Interpreter, Jun.1, 1942,FRUS, 1942, Vol.III, Europe, p.581.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次谈话都发生在英美北非登陆之前,此时罗斯福尚未定下战后让印度支那脱离法国的决心。1943年1月,罗斯福对于北非登陆期间墨菲在与法国吉罗将军的协议中保证战后恢复法国及其殖民地的行为非常不满,罗斯福认为墨菲越权了,罗斯福说自己还没有决定向法国人做出任何保证。罗斯福明确指出,他确定有些殖民地不应该归还给法国,尤其怀疑印度支那是否应该归还给法国。[注]Joint Chiefs of Staff Minutes of a Meeting at the White House, Jan.7, 1943,FRUS, The Conferences at Washington, 1941-1942, and Casablanca, 1943, p.514.这是北非登陆后罗斯福首次有关印度支那的言论,也是他首次公开提出法国战后不应重返印度支那。不过此时,罗斯福还未确定战后要在印度支那建立托管制度,他本人真正明确提出托管计划体现在1943年3月他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的谈话中。

1943年3月,罗斯福在与艾登的谈话中说,他不想让所有远东的殖民地都回到战前拥有或控制它们的国家手中,其中特别提到了印度支那与法国,他还向艾登建议在印度支那建立托管制度。[注]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Mar.27, 1943,FRUS, 1943,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Eastern Europe, the Far East, p.37以及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Mr.Harry L.Hopkins, Special Assistant to President Roosevelt,ibid, p.39.罗斯福的这次谈话也是他首次明确指出战后法国将失去印度支那并且在印度支那建立托管制度。7月21日,他在太平洋战争委员会第32次会议上也提出印度支那战后应当置于托管之下直到它准备好独立。[注]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769脚注22。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又多次提议战后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他与土耳其、埃及等国领导人都进行过讨论。[注]FRU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p.345, 690, 864.罗斯福在与蒋介石的谈话中非常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希望中国和美国在韩国、印度支那和其他殖民地区以及泰国的未来状态上达成一致。蒋介石建议说,“中国和美国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印度支那获得独立”,罗斯福对此表示赞同。[注]Chinese Summary Record, Roosevelt-Chiang Dinner Meeting, Nov.23, 1943,FRU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325.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对斯大林说,他与蒋介石关于在印度支那建立托管制度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认为让当地人民准备好自治需要20-30年。[注]Bohlen Minutes, Roosevelt-Stalin Meeting, Nov.28, 1943,FRU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485.至此,罗斯福基本确定了他的印度支那托管计划,即战后在印度支那建立为期20-30年的托管制度,让印度支那人民在托管期间学会自治。

1944年初,罗斯福仍然坚持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他在1月24日给国务卿赫尔的备忘录中写道,我上周见到哈利法克斯了,我非常坦白地告诉他,我确实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表达了印度支那不应该还给法国并且应该被国际共管的想法。[注]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an.24,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773.不仅如此,当2月17日斯退丁纽斯请示罗斯福是否允许使用法国部队解放印度支那以及法国人能否参与当地的民政事务时,罗斯福明确地指出法国人不应用于印度支那的军事行动,并且重申应该在法国的这个殖民地建立托管制度。[注]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European Affairs (Dunn) to the Director of the Civil Affairs Division, War Department, (Hilldring), Mar.14, 1944,FRUS, 1944, Vol.V, The Near East, South Asia, and Africa, the Far East, p.1206.笔者认为,至少在1944年2月罗斯福都是极力坚持自己的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罗斯福本人和美国政府为何要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解释,不过其中很多解释仅限于总结几条原因,并未综合地考察罗斯福及美国政府提出托管计划的深层次因素。笔者认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之所以能被提出,是因为该计划既符合罗斯福等人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又适应美国战争和战后规划的现实需要,还符合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符合罗斯福等人反殖民主义思想的要求。早在美国参战之前,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已经得到体现。1934年,罗斯福积极支持给予菲律宾完全自治的权利,并且积极推动菲律宾独立法案通过。1941年8月,罗斯福在大西洋会议期间坚决要求把《大西洋宪章》的理念应用于全世界,其中也包括英国的殖民地。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殖民地问题上出现了激烈冲突,他甚至直接讽刺丘吉尔的殖民政策是“十八世纪的方法”。美国参战后,罗斯福多次表态反对殖民主义,他对英属冈比亚和法属摩洛哥人民的悲惨情况印象深刻,事后多次抨击英国和法国在两地残酷的殖民统治。[注]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0-111页。罗斯福对印度支那也有同样的感觉,每当他提出托管计划时,都伴随着对法国殖民当局剥削压迫行为的批判。罗斯福多次向各国领导人和他的下属和亲人表示,“法国统治印度支那100年以后,当地居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差了”[注]Bohlen Minutes, Roosevelt-Stalin Meeting, Nov.28, 1943,FRU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485.,“法国已经榨取它100年了,印度支那的人民有权获得比那更好的生活”[注]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an.24,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771.。罗斯福自身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和对于印度支那人民悲惨境况的同情,促使他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也符合美国战争和战后规划的需要。第一,罗斯福等人对于法国的不满和不信任是美国决策者提出托管计划最直接的原因。在罗斯福等人看来,法国向德国投降及向日本妥协的行为表明,“法国已经成为一个颓废的国家”,[注]Gary R.Hess, “Franklin Roosevelt and Indochina”,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59, No.2 (Sep.1972), p.354.无法作为一个大国在战后继续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罗斯福等人尤其对于法国向日本的妥协行为耿耿于怀,罗斯福就曾经指出法国的妥协让日本获得进攻东南亚的跳板。[注]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Feb.28, 1942, p.185.第二,中国在战争中和战后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也促使美国提出托管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方面就把印度支那划入中印缅战区,让蒋介石统一管辖。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在1942-1943年一直讨论是否让中国军队解放印度支那。[注]参考FRUS, 1942, China, pp.749-760以及FRUS, 1943, China, pp.882-888.1942年美国驻华外交机构应国务院的要求收集中国政界和社会名流关于远东地区战后安排的言论,这些言论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中国政界和社会名流希望战后印度支那独立或建立托管制度的想法。[注]参考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cerning Chinese Postwar Planning,FRUS, 1942, China, pp.730-748.罗斯福本人也亲自征求蒋介石和宋子文等人对于印度支那战后地位的看法。第三,美国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也符合争取包括印度支那人民在内的东南亚人民的需要。第二次魁北克会议期间,赫尔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明确指出,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主义正在抬头,日本在该地进行“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宣传,加剧了当地的民族主义。赫尔指出盟国争取东南亚人民的善意有重要的军事重要性,他还指出如果尝试重新建立战前的体制则会导致东方人民团结起来反对西方。[注]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Sep.8, 1944,FRUS, The Conference of Quebec, 1944, pp.262-263.

印度支那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价值也促使美国考虑在印度支那建立托管制度。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就意识到印度支那对于保卫菲律宾的重要性,因此与日本在印度支那问题上进行长时间的谈判。太平洋战争初期,大量日军也正是以印度支那为基地向菲律宾、马来亚等地发动进攻。1944年赫尔在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也明确提出,“这一地区横卧在太平洋西南入口上,对于我们和菲律宾的安全至关重要。”从经济角度而言,“这一地区是我们战时和平时的重要原材料产地,他们是美国潜在的重要出口市场。”赫尔还明确指出“这一地区经济、政治的稳定将会成为维持亚洲和平的重要因素。”[注]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Sep.8, 1944,FRUS, The Conference of Quebec, 1944, p.263.

因此,美国决策者在综合考察美国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需要以及美国战争以及战后的现实经济和安全利益需要之后,提出了托管计划。笔者认为,美国决策者在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时实现了理想主义和现实利益的统一。

三、美国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过程和原因

1944年秋天以后,罗斯福逐渐从原有的坚定立场后退,不再坚定地支持战后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他尽力避免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做出决定,甚至避免在该问题上做出明确表态。1944年10月,多诺万请示罗斯福是否向印度支那的抵抗组织提供援助(包括越盟和法国人的抵抗组织),以及是否与驻重庆的法国军事使团合作,罗斯福表示“对于有关抵抗组织或者有关印度支那其他事务,我们不应做任何事情。你可以等事情明朗后再报告给我。”[注]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ct.16,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777.11月2日,副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向罗斯福报告近期印度支那局势,罗斯福回复说:“我们还没有对印度支那的未来做最后决定,这一点需要搞清楚。”[注]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Nov.3, 1944,ibid, p.780.此后,罗斯福也向其他部门的官员重申了这一点。[注]Letters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General Donovan, Secretary of Navy, Secretary of War, Mr.Davis and Admiral Leahy, Nov.17,Papers as President:President’s Secretary’s File(PSF), 1933-1945, Box 39, Indochina, pp.11-15.http://www.fdrlibrary.marist.edu/_resources/images/psf/psfa0381.pdf (引用日期:2018年4月22日)1945年1月,罗斯福告诉国务卿斯退丁纽斯,“我依旧不想卷入到任何关于印度支那决策的事情,这是战后的事务。同样的,我也不想卷入到任何旨在把印度支那从日本人手中解放出来的军事努力。……无论从军事还是从民事的角度来看,现在采取行动都是不成熟的。”[注]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an.1, 1945,FRUS, 1945, Vol.V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Far East, p.293

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本人和美国政府的态度都出现了大规模倒退。2月8日,罗斯福再次告诉斯大林他有托管印度支那的想法,他还指出英国人反对托管计划,因为英国人害怕会对英国在缅甸的统治造成不利影响。[注]Roosevelt-Stalin Meeting, February 8, 1945, 3:30 P.M., Livadia Palace,FRUS, Conferences at Malta and Yalta, 1945, p.770.2月9日,当斯退丁纽斯向英苏两国提交包括托管和属地条款的联合国宪章草案时,丘吉尔大发雷霆。斯退丁纽斯迅速解释称,托管只是指国际联盟现有的托管地,从敌国分离出来的领土,以及其他自愿受联合国管理的任何地方。三国还决定在提交大会之前,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先商讨联合国宪章在这个问题上应写进什么内容。[注][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外交政策(1932-1945)》,陈启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894年,第726页。雅尔塔会议后,3月15日罗斯福最后一次发表有关印度支那的言论,他认为“法属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亚应该脱离法国并且置于托管之下”,之后他犹豫了一会儿说:“如果我们能够从法国那里得到承担托管国义务的适当承诺,我会同意法国保留这些殖民地,并且保证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独立”[注]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Adviser on Caribbean Affairs (Tausig), Mar.15, 1945,FRUS, 1945, Vol.I,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p.124.。

罗斯福最后的表态意味着,如果法国表态给予印度支那独立,美国将同意法国以托管的方式重新控制印度支那。4月3日,经罗斯福的同意,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发表声明称,托管只限于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在此次战争中从敌国脱离的领土以及其他自愿置于托管的领土。[注]Representation in the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1945, p.601.以及Indochina in U.S.Wartime Policy, 1941-1945,The Pentagon Papers, Part I, Vietnam and the U.S., 1940-1950, p.A-20.(引用日期:2018年5月17日)很明显,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临时政府决不会把印度支那置于托管之下,这意味着印度支那已经被排除在托管的范围之外。斯退丁纽斯的声明是雅尔塔会议以来美国态度的延续,这表明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罗斯福本人此时都已经放弃了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关于美国为何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解释,学者们主要把放弃的原因归结于英法的反对以及美国政府内部的强大阻力。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存在不小的缺陷,美国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主要是1944年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导致的。美国决策者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需要,放弃了托管计划。

英国和法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向来反对任何国家觊觎他们殖民地的行为。早在大西洋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对罗斯福把民族自决的理念应用于全世界存在异议,认为这会导致大英帝国的解体。英法两国从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提出的过程中就反对托管计划。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反对战后托管印度支那,罗斯福对他说“你看温斯顿,现在是三比一。”[注]FRU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485脚注7。1944年1月,英国大使哈利法克斯希望罗斯福解释他的印度支那政策,罗斯福在给赫尔的备忘录中说:“我认为没有理由在这件事情上与英国外交部搅在一起。”[注]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an.24,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773.无论是维希政权还是戴高乐都认为美国的托管计划是对法国主权的侵犯,托管计划更是与戴高乐希望恢复法国“伟大”以及大国地位的想法格格不入。由此可见,印度支那托管计划在提出时就面临英法两国的反对,罗斯福在提出托管计划时显然注意到了这点,1944年秋天以前他从不理睬英法盟友的反对,反而利用中国和苏联的支持来压制丘吉尔,甚至与丘吉尔直接交锋。因此笔者认为,英法两国的反对并非导致美国决策者放弃托管计划的主要原因。

1944年欧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迫使美国重新思考与英、法、苏三国的关系。随着法国全境解放以及各国承认戴高乐临时政府,法国逐渐恢复了秩序,甚至派兵参与进攻德国的战斗,法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部分恢复。苏联在1944年基本解放了全部领土,并且向东欧和德国本土进军。问题随之出现,美英与苏联在解放地区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政权出现了严重分歧,美英与苏联争夺战后欧洲控制权的倾向越来越清晰。对于美国来说,获得英法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的支持极为重要。赫尔曾经这样解释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倒退的原因:“我们与这些宗主国有频繁的交谈,寻求与这些国家在欧洲问题上进行潜在的紧密合作,但是我们不能在西南太平洋问题上施压过重。我们不能在东方疏远他们的同时与指望他们在欧洲合作”[注]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Vol.2, p.1599.。罗斯福的确也是这样想的。1945年1月初,当他与斯退丁纽斯和霍普金斯讨论托管问题时,霍普金斯认为,“把托管原则使用于一个友好盟国拥有主权的领土,那是困难的。”罗斯福对此表示同意。[注][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外交政策(1932-1945)》,陈启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894年,第727页。欧洲形势的变化使罗斯福开始考虑英法等国对于托管计划的反对。

1944年中国的形势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使罗斯福怀疑中国是否能够为维护远东地区和平承担责任。在罗斯福原先的设计中,应与美国一起在战后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然而1944年夏天,中国战场出现了剧烈变化,豫湘桂大溃败使中国的衰弱充分暴露出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大受打击。国共两党关系在1944年以后也出现了变化,两党对于中国前途的分歧日渐激烈,战后中国极有可能爆发内战。1943年以后,国民党内部日渐腐败,美国政府和罗斯福本人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无法指望中国在战后发挥作用,只有与英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合作。

1944年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使得罗斯福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最终完全放弃了印度支那托管计划。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此时已经不适应在新形势下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果美国坚持推行托管计划,必然造成与英法等国的严重冲突,不利于美国与它们在欧洲的合作。美国决策者为了维持与英法在欧洲的合作,不惜放弃反殖民主义立场,甚至不顾东南亚人民的反对放弃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笔者认为,美国决策者在放弃托管计划时,理想主义以及重要性较低的现实需要被迫让位于重要性较高的现实战略目标的需要。

学者们在讨论罗斯福放弃托管计划的原因时,往往会谈到美国国务院和军方的掣肘。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就认为,“罗斯福不是被理想主义、(行动)遮遮掩掩或者不理解需要将他的军事和政治计划结合打败,而是被他自己的顾问以及中国1944年的危机打败。”[注]Walter LaFeber, “Roosevelt, Churchill, and Indochina”,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80, No.5 (Dec.1973), pp.1294-1295.笔者认为,国务院和军方并未阻碍罗斯福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实施,相反正是罗斯福本人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才造成托管计划之初美国决策层内部的混乱。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罗斯福本人在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时,从未征求过国务院官员和军方的意见。美国学者加利·海斯指出:“和别的很多事情一样,在这件事情上,罗斯福更喜欢把政策构想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和国务院紧密地协作。”[注]Gary R.Hess, “Franklin Roosevelt and Indochina”,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59, No.2, p.354.因此在罗斯福提出印度支那托管计划之时,很多美国官员并不清楚罗斯福的真实想法,所以出现了很多与罗斯福不同的声音,例如:1944年1月,国务卿赫尔在备忘录中附了英美两国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附件;[注]Memorandum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President Roosevelt, Jan.14, 1944,FRUS, 1944, Vol.II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pp.769-773.2月,斯退丁纽斯向罗斯福汇报印度支那问题时,他假设法国部队将要参与解放印度支那,并假设法国人将参与当地的民政事务。[注]Memorandum by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to President Roosevelt, Feb.17, 1944,ibid, p.774.

不过,罗斯福一旦明确强调自己的政策,官员们大多表示服从罗斯福的决定。赫尔了解罗斯福的看法后,从未提过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言论。他甚至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期间建议由美国和盟国宣布支持东南亚国家独立,以及避免美国人参与由英国主导的东南亚司令部恢复英法殖民利益的行动。罗斯福11月3日明确提出:“我们必须禁止美国人支持任何法国军事使团”,“我们在远东的所有人都不可以在政治问题上向法国使团或者其他任何人做出决定”以及“我们还没有对印度支那的未来做最后决定,这一点需要搞清楚”的决定后,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战争信息署等部门负责人都表态服从罗斯福11月3日做出的决定。[注]Letters from Secretary of State, Secretary of Navy, Mr.Davis and Secretary of War to President Roosevelt, Nov.15-24, 1944,Papers as President:President’s Secretary’s File(PSF), 1933-1945, Box 39, Indochina, pp.9, 16, 21-24.http://www.fdrlibrary.marist.edu/_resources/images/psf/psfa0381.pdf (引用日期:2018年4月22日)此后,各部门的确没有做过违反罗斯福决定的行动。1945年3月9日政变后,陈纳德起初不援助法国抵抗力量正是因为军方有禁止向法军提供武器装备的禁令,直到罗斯福18日下令向法军空投物资时,陈纳德才向法国抵抗力量提供援助。[注]汪堂峰:《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61页。因此笔者认为,国务院和军方并未阻碍罗斯福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实施,更不能说国务院和军方的反对导致罗斯福放弃托管计划。

罗斯福本人在印度支那托管问题上往往局限在表态层面,虽然他坚定地要求战后托管印度支那,但他本人从未提出任何实际、具体的规划。罗斯福与蒋介石的谈话中指出,在印度支那“可以设置三到四个托管国”[注]汪堂峰:《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56页。,他与斯大林的谈话中也只是粗略地说托管大概需要20-30年。美国学者加利·海斯也认为罗斯福在印度支那托管问题上经常采用漫谈的方式,并且有的时候托管计划更像是一个想法或者建议。[注]Gary R.Hess, “Franklin Roosevelt and Indochina”,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59, No.2, p.354.王立新在《踌躇的霸权》一书中谈及印度支那托管计划时也认为罗斯福在反殖民主义问题上缺乏清晰的领导和详细的规划。[注]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41页。笔者认为,罗斯福本人在印度支那托管问题上缺少详细规划,使得该计划本身就具有脆弱性,这也导致了托管计划无果而终。

四、结语

从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提出和放弃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决策者决策的共同逻辑,即从重要性较强的现实战略利益出发进行决策。早在北非登陆之前,美国决策者为争取法国支持的现实战略需要,把支持殖民地人民独立以及战后实行托管计划置于相对次要地位的行为,就体现出这种决策逻辑。美国决策者提出托管计划之时,托管计划既符合理想主义要求也符合现实利益的需要。但随着战争末期国际局势的变化,与英法在欧洲进行合作的重要性越发重要,甚至超过了支持殖民地人民独立的重要性,因此理想主义以及重要性较低的现实目标被迫让位于重要性较高的现实战略目标的需要。冷战时期,美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一再重复着这样的决策方式,即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需要,压制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造成了一系列悲剧。具体到印度支那,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扩张,压制印度支那人民独立的要求,先是支持法国的印度支那战争,最后甚至发动了越南战争,造成了“越南悲剧”。

猜你喜欢

罗斯福法国计划
法国(三)
法国(一)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罗斯福的壮举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