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多维度分析

2018-12-30徐向阳岳柏冰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

徐向阳,岳柏冰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2.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淮南 23200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后,习近平同志先后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公开提到了这一思想几十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是建立在国际历史经验及时代发展最新近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全新国际政治思想,其中蕴藏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及重要原则,对革新当下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对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国际问题,建立崭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有着关键性实践价值。

1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历史维度:世界城邦及永恒和平

在政治基础理论及长期实践当中,城邦或是国家长时间被视为自给自足的独立政治个体,每个人的幸福及其本性都是在城邦当中建立与实现的。只有极少数人站在世界角度看待人类的命运。并且城邦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又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成为破坏个人幸福的关键外因。在国内实现良好的治理后,怎样真正摆脱国家间的不断战争,实现全人类的永恒和平,成为思想学者们所面临的庄严问题。在展开近代启蒙运动初期,世界城邦的传统理念又再次进入到了众多思想学者的视野范围中。康德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在国际上的扩张,全球化已经出现端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往日益密切,既然世界各国普通占据上风优势的共性意识已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在某个地区侵犯权利则会影响到所有地区。欧洲各国间的战争不断发生,进一步突出了和平及安全的急迫性,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逐渐利用国际的视角去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而康德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想化思想,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人类的永恒和平。

康德将和平划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建立在霍布斯形式基础上的国家之间势均力敌的和平,这种和平是短暂性、不安全的和平。另一种则是康德提出的世界永远和平的理想化状态,这是建立在正义基础上,受到世界大同思想规范下的和平状态。只有实现国际主义法律体系,那么将会真正迎来世界的永远和平。国际主义法律体系是通过国内法律、世界法律及国际公民共同构成的,实现世界大同主义理想化状态首先应制定国际公民体制。制定国际公民体制还需要国内法律与世界法律支持,民族的、世界的及国际的权利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从而使这几种可能性较大的法律关系形态中,倘若其中任意一种无法根据法律来展现相关应可以调整外界民主基本原则时,由其他两种权利所构建的立法框架也会同时受到破坏,整体体系会彻底瓦解。康德对于未来保障国际公民状态的政治体系是世界政府还是分散的自由联盟方面的问题存在疑虑。拥有雄厚实力的世界政府终将会崩塌,罗马帝国便是最好的例子,世界共和国这种德国理想主义有很有可能成为某个国家战胜其他国家,而构建自身帝国霸权的高尚外衣。分散的自由联盟因相关支撑力量的不足,在实现国际争议方面也实属力不从心。

康德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以格劳修斯世界法律及威斯特法利亚机制为标准的国际秩序逐渐被确立的时期,而康德所提出的世界大同思想下国际秩序设想无法避免这些现实因素的考虑。如果通康德一样坚持传统世界法律国家的主权思想,在规划保护国际公民权利的实现方案上,将会陷入强大世界共和国和弱小分散自由联盟的艰难选择困境中。更好的体制怎样设计需要世界政治不断实践来印证,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遭受过二十世纪中两次世界战役的洗礼后,以联合国为核心所建立的国际战争解决方案,让人类对永恒的世界和平又充满了更高的期待。而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我国早已产生了世界大同的观念,古人也在不断努力尝试超越世界城邦及国际视野,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待其命运的发展,并提出了类似于和谐万邦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建立在中西方不同传统文化理念及思想的批判继承基础上,站在当今时代去展望全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所提出的新时代命题。

2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现实维度:全球化及世界性主义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全球化的发展才得以深入,并对民族性质国家中的经济、文化及政治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在世界层面的利益、权限及文化的分散与整合。世界各国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在交通、信息等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下,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程度的挤压,整个世界逐渐成为了整体的城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专家曾指出,全球化属于一种人类面对的生活时空转化的现实,发生在偏远地区的各种事件,都要相对于过去更加直接、更加快速的对人类产生影响。相反,人类出于自身所做出的各种决定,最终的结果都将是全球性的。国际政治学专家曾表示:“全球化关系到各个大洲间内部的彼此依靠网络,并利用商品、思想、军事、信息、资本、人民及环境等要素与生物有关的物质间的流动及影响有机结合到一起。”这种彼此依存并等同于常规的相互关系,其更需要各个主体付出一定代价的彼此影响。在信息革命背景下的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靠的程度愈发强烈、范围更加宽广,某地区发生的具体事件会波及到其他地区,并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全球性的蝴蝶效应。由于这种彼此作用体制,世界不同民族的群众成为了同一命运的共同体。在对待当前世界性贫困、全球生态危机及恐怖主义威胁等国际问题时,需要世界各个层面上的协调及协作。正是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才会在2013年初举办的莫斯科世界关系发言当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处在历史与与现代交融的时空中,不断的演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自由主义拥护者曾经想要通过全球化的势力将西方国家的内部秩序转变成国际化形态,提出某种全球主义思想。德国社会学研究专家曾指出:“我将全球主义定义为国际市场,也就是国际市场的统领观念,新自由主义观念,排挤或取代政治实践的思想理念。这种观念不仅突出单一化经济中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意味着该领域是单向发展。若是人类讨论到环境、文明、政治及文化等领域全球化,也是将它们纳入到了国际市场体制的整体框架的一种讨论。”用新自由主义去阐述全球主义,事实上是对自由市场形成的自主国际秩序持相信态度,认为全球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产物。全球主义拥护者认为,人人都能够在全球化中得到相应的好处,且表示全球化最终将会推动自由民主在国际范围内的普及。但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自由市场化,更与西方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全球化特别是经济领域上的全球化,根据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会让全人类都能获得好处,但这种承诺直到现在都并未兑现,相反导致了世界贫富差距的扩大,全球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全球化的后果是一把双刃剑,并且不好的后果将会存在更多不定性因素。比如9·11事件的爆发就是证明。

西方学术界在对新自由主义当中的全球化主义展开批判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另一种国际主义的解决方案,国际主义是站在规范个人言行的立场上,即认为个人是全部关怀最终的落脚点,家族、种族、宗教集合体、部落、文化及民族国家实际上都是派生的,只是具有简单性的工具性作用。作为一种道德标准评价体系,国际主义注重的是公平、常规性及普遍性,也就是公平的照顾到全部受到影响的个人。国际主义虽然站在道德的立场上,但他们的真正所关注的关键点却是对体制的道德评价。从国际主义观点看,当前全球主义的世界秩序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衡,对许多国际问题应负主要责任,要依据国际主义思想来革新全球重要的政治经济体系。切实有效的政治主权的重点已不是单方面集中在国家政府上,有效的权利被各种力量及部门,共有和私有,跨国地区和世界领域等,共同分享、竞争与交换。

新自由主义的措施,事实上是西方各国为自身在国际化市场中最大化的国家利益的获得所采取的对策,这是以牺牲其他各国特别式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方式。国际主义的措施是需要世界各国都要放弃自身国家的利益,站在现实主义角度,但由于这种措施对国际政治文化当中各国所建立的稳固地位预估不足,难免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坚持各国的利益,同时具备宽广的国际主义胸怀。在加入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尤为重视祖国及广大同胞的利益及幸福生活,并要在确保自身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础上,不损害其他各国群众的利益,而是要做到充分地尊重与平等。

3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未来维度:超越霸权的全新秩序

面对世界近现代以来全球秩序所出现的霸权和势均力敌两种相互交替,怎样真正完全超越这种势均力敌及霸权,这是当前国际关系当中急需解决重要问题。在我国特色化的社会主义外交经历中所提炼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外交思想,就充分为超越势均力敌及霸权不断交替的世界秩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为各国之间解决矛盾冲突迈向新合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中国解决方案形式。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际经济政治日益严峻形势下,我国为整个世界提供的一种先进性的现实对策,同时也是对将来发展的实际设想。自2008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的思维逻辑引导下的国际秩序逐渐陷入了一种反复循环的周期性动荡中,西方的消亡不仅代表着西方经济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同时还由于其自身保守主义观点所引发的文明矛盾接连不断。伊斯兰基地组织的暴虐、叙利亚战争、欧洲难民浪潮等国际恶性事件的发生,促使全人类都在强烈呼吁崭新的国际社交原则及正确实践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向全世界贡献出了妥善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原则。

其次,在全球治理体制出现重大革新的情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和而不同、协调各国关系,充分体现了其中的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作为各民族国家势均力敌实的社交观念及西方资本主义中霸权社交观念的中庸之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依据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实生物以的辩证思想,提倡的是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崇高境界。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在言行合乎正义、不谋取个人私利的理念指导下,摒弃了以往霸权与势均力敌的外交思想,向全人类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仁者,就应首先自己站稳脚跟,才能够帮助其他人,自己要先腾达,才能够真正去帮助和周济需要帮助的民众”的交际智慧,反映的是全人类追求世界和平、安宁的价值观。由此可明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的是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这样的思想完全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国家、种族及宗教间的阻碍、战乱及矛盾,取而代之的则是各国间的和平、共荣、协作、共赢。在这种全新的世界秩序观念引导下,反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提倡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的世界性价值已逐渐达成共识。

最后,从我国处理世界关系的外交经验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外交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其重点在于超越后的冷战思维,在继承与发展国际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真正的关心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利益及实际需求。因为要判断某个独立国家是否从全人类的角度上分析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既不是通过经济实力来判断,也不是从军事实力来看,而是关键在于该国为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怎样的形象,该国提供给不发达国家哪种程度上的有效帮助。近些年来,在我国崛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新型国际秩序观念,引导我国“一带一路”推进,从临近外交的亲善、互惠、包容及诚信等原则明确到丝绸基金的创建,充分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4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实际应用,是外交领域从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的主要表现,是我国特色化外交价值观念的创新,充分突出了我国对国际文化的积极贡献,对于实现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及推动世界和平,将具有重要的政治及理论层面的持续性规范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 权,刘 烨. 中华民族百年建构的多重维度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2] 张希中. 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J]. 行政与法,2016,2

[3] 张永红,殷文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J]. 思想理论教育,2017,8

[4] 刘进田.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结构、哲学建构方法及其意义[J]. 观察与思考,2017,11

猜你喜欢

全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博弈·和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