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求矛盾消解研究

2018-12-29陈添巧尹何韵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陈添巧 尹何韵杰

摘要:农村体育的发展是缩小公共体育服务城乡差距的逻辑起点,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体育健身在生活中的作用,农村居民对政府给予社会投入的公共体育服务有着更深层次的诉求。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质量不能保证的局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着手进行调查,对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当前中国农村公共体育的供求现状,找准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并对供求矛盾的消解提出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组织化、法制化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求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9-0173-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9.03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f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in China Under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CHEN Tian-qiao1,YIN He-yunjie2

(1.School of Public & Manage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reduc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motion,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e role of physical fitness in life,rural residents have a deeper appeal to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that the government gives to society,but the government in public sports service at the same time,the rise in the quality can't guarantee.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reforms to the supply side,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set out to investigate,the researches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and clear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public sports in our country,find 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points,and puts forward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for the resolu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market-oriented","social","organization","legal" solution.

Key word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countermeasures

十八大來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城市快速发展遗留下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了现在急需处理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并上升到战略高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提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意见。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的重视,还标志着从国家层面提出缩小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差距的任务。

由政府主导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在中国公共事业建设初期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当下的机制、方法,行使特有的公共权力,提供具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公共诉求、保障公共权益的有效实践[1]。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中,公共服务被约定俗成的看做是政府负责,或转移给社会公共部门,利用社会中的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为大众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属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具体的公共服务包括:治安、教育、交通、体育、卫生、环境改善与保护等领域。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得出,十年间农村体育场地数量增长了9.23倍,其占全国比例从2003年的8.18%增长至2013年的41.39%。单从硬件数量上看,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特殊的二元结构,导致供给难度明显高于城市,出现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数量过剩,配套服务短缺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之间存在差距,一味地将城市发展理念直接用于农村是不可行的。

2015年11月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新的发展理念,将质量作为主攻目标,扩大优质供给。吴敬琏[3]将供给侧改革归纳为以提高供给水平与质量作为起点,采取改革的方法促进结构调整、矫正并重塑扭曲的要素配置。王先庆等[4]认为发挥市场自动调节作用,使实际产出回归到潜在产出,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要素生产率,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健康成长。在城乡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水平的提升是人们追求的目标。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与2007年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乡村居民增长率为154.0%,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城镇,是城镇增长率的3.2倍,此时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愈加旺盛。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最大的困难就是体系不完善,民间力量难以介入并且参与不足,结构失衡导致供给乏力[5]。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数量多、水平高的产品及服务,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农村居民不但能享有公共服务的成果,融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去,并且在得到精神放松的同时,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6]。

由于供给方和需求方都不是被动的,二者的行为存在互相影响,要解决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矛盾并不是一味的增加供给,而是要明确当前农村公共体育的供求现状,找出二者之间的矛盾点,从根本出发改变目前管理与运作模式,制定适合中国农村的公共体育体系。因此在了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和需求现状的基础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供需矛盾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更深层次的探索。

1 中国当前公共体育服务供求现状

1.1 供给主体与形式单一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使政府承担了供给的首要责任,除此之外企业、村委会、社会组织亦可参与其中。但自2001年实施税费改革后,基层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财力减弱,通过上级政府财政支持,开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7]。垄断的投资渠道导致政府的行政能力效率低下,并且造成了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期投入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单一主体的政府供给模式存在一系列弊端,使得国家权力日益向行政部门集中,权力机构将大量的社会事务划分到自己的负责范围。同时,行政组织的信息垄断化,将公众隔绝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之外,无法获取农村居民不断更新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及时积极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8]。另外,中国市场化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引导不足,由于社会资本准入条件较高,效益回报程度较低,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由政府主导,出现了形式上的向市场开放,社会组织、企业、第三部门依旧难以全力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1.2 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

首先,中国现行的供给方式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决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只有那些被纳入政府供给程序的社会公共需要,才能转化为政府输出的公共体育服务。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前,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往往只会从自身角度来决定提供何种类型的服务、如何实现该服务的推进等问题。倾向于体育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在体育文化宣传、指导、交流等领域未与之同步。盲目、强制投入后产生了无谓的供给过剩,很少考虑此类服务在实施之后的社会反应以及民众反应出来的接受程度,导致所供给的体育服务并非属于社会大众所迫切追求的。其次,从供给与需求量化的角度分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远小于需求,与现实社会的期望存在明顯差距。由于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改变,当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是老人及留守儿童,这就决定不同社会时期面对特殊群体应提供不同种类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政府内部各项关系交织形成了现在公共体育服务数量上升但是质量却不能保证的局面,另一方面,基层政府部门往往追求政绩,制造出低质的公共服务。

1.3 供给城乡差距显著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体育场地面积人均占有量约是农村居民的2倍。但近年来常常出现城市体育场斥巨资建成后被常年闲置的现象。南京市国际赛马场于2003年竣工,占地面积78.7万m2,然而从完工到现在,并没有举办过一次马术比赛。其原因是建造时,在动物病原防治检测方面没有考虑国际标准,不符合开展赛事的规定,使得耗时耗资巨大最终沦落成停车场。沈阳市绿岛体育中心于2003年建成,曾经是沈阳市的地标建筑,占地45.5万m2。但因为交通不便,使得利用率低下,最终被拆毁。此类案例在中国不算少数,一方面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是乡镇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时财政资金捉襟见肘[9]。大量农村居民每天早晚在街头和公园的健身与广场舞,看似是农村群众体育无处不在的现象,实质是老百姓缺少公共体育场的尴尬现状。

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公共体育服务的供求矛盾

2.1 多元主体共同发展

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政府一家独大、权利集中,单一的供给主体无法有效地实施资源配置,只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到供给中才能有效地改变。完全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领域中所有事物的模式是不可行的,必须打破这种单一垄断供给体育服务的局面,建立多元主体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才是将来政府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方向是多元主体合作管理,权利分散,相互制约,相互竞争。

2.2 建立复合型组织结构

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不代表其只是服务的直接供应者,而且是计划的设计者,也同样是供给行为的监督者,应具有多重角色[10]。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政府规模过大,对完全可以由市场解决、效果好的领域干预过多。在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求现状下,随着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程度提升,供给能力也必须相应地增强。所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要有匹配的复合型组织结构,并充分考虑权利关系、多元供给主体合作中规则、机制的建立等要素的合理安排。

由图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和乡镇政府之间保持权利与义务对等,提高供给效率和水平;在地方政府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突破传统的体制限定,使部门“公司化”,寻求服务效益。政府与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政府与企业之间需形成一种合作竞争效果。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商业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11]。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具有产品优势的企业才能生存,这就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农村体育市场研发与服务创新,在越来越广泛的农村体育需求中提供更加富有特色的服务。发挥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的自律性特征,提出政府与企业在提供服务时没有考虑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村委会(社区)是农村最基本的基层单位,贴近人民群众,可以及时了解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在微观层面上局部调节农村体育服务的不足之处。

2.3 管理工具的选择是改革动力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是管理工具的正确选择,管理工具中最关键的是了解供给侧改革工具的分类及特点。①政府工具,强制执行的各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法规、条例,包括供给标准、必须执行的任务和不可交易的配额等,具有强制性、区域性的特点。②技术工具,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技术政策,包括对传统供给现状的分析技术,供给全过程的监管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化处理技术。③市场化工具,即通过税率、价格机制、补贴等市场化的手段类型,如通过价格机制正确反映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拨款、低息贷款、税金减免等补偿方式,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鼓,励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多元主体将服务达到最优水平。④社会化工具,使村民及媒体参与其中,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开,通过社会舆论、监督的压力,产生完善供给行为的动力,进而达到提高供给质量的目标。

2.4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思路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核心的是理念创新,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创新引导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成长,切实完善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促使供给方获得新动力。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全面发展。补齐短板,优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结构,供给方的能力提升,以实现公共服务领域共治共建共享的格局[12]。坚持绿色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作为绿色产业,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深远影响,让广大农村居民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坚持开放格局,强化各产业间的合作,将体育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結合,开拓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市场、制度、资源等各方优势,向全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去。坚持共享发展,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村民表达诉求的平台,维护农村居民享受公共体育服务权益。

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供求矛盾消解办法

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是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做到决策与执行分开。由政府制定政策,各类主体在规范的政策指导下共同发展,相互竞争。以美国农村公共体育供给为例,其供给服务与城市相同,服务提供内容受市场化影响,根据群众的需求为向导,竞争客户[13]。一边从市场上获得利润,一边又将收益投资到各种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培训。从小培养青少年运动技能水平,提升对体育的兴趣。看似简单的方法在实施上并不好入手,其中包括信息的收集、制度的规范、创新的运营机制。农村公共体育的市场化强调了社会交流及公众参与,大大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政府将自身权利下放和外移,精简机构、提高管理能力,扩大了与社会的沟通渠道,使行政更加公开,便于市场有效地获取信息,参与供给行为,加快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差距缩小化进程。

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社会化”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社会化”,指政府调整自身运作机制并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提供和完善公共服务的模式[14]。区别于“市场化”以盈利目的采取交易方式来提供服务的特点,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由非政府部门以志愿的形式提供服务,这里的服务既包括公共服务也包括私人服务。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归纳为三种形式:个人服务、第三部门或非盈利性的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的体育服务。如非盈利组织的委托代理、权利下放。国家体育总局把许多体育资格认证权转移给有资质的体育组织。许多组织有效地整合资源,能准确提供社会需要的体育服务,克服市场或政府“失灵”,在其擅长的领域对公共体育提供了重大帮助。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化带有公益色彩,有着自愿、专业的特点,所以活动中所需资金的筹集需要通过社会上各方渠道来获得,包括:政府拨款、会费和社会捐赠收入等,政府在对公共体育社会化模式运转中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自治化”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自治化”,指供给主体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过程中向特定的需求主体提供服务。政府为了克服单一模式下无法满足不同的体育需求弊端,会明确服务类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供给的质量及效率。“自治化”大体可以分为:①村委会(社区)“自治化”,以村委会为基础,成立体育文化站,开办农村社区基金会、创设志愿者团队等,帮助乡镇政府提供体育服务;②单位“自治化”,在乡镇企业、学校、单位内部作为一种福利及文化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以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③自我服务,农村居民间自我养成健身习惯和良好的体制等。在日常管理方面,组织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对体育服务进行组织、指导以及评估,体育组织还应增加资金投入、聘请社区体育指导员成立顾问团队,建立体育辅导站,增加与其他民俗体育组织的互动,充分利用手头资源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15]。

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法制化”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法制化”是指完善该领域的法律及规范,明确各主体在项目运作中的角色定位,必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首先,成立相关法规体系,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是解决供给问题、改善服务环境的基本保障,并结合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地方性指导意见,按照不同的购买内容,规定购买标准。其次,为了实现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透明化,必须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引入多元主体以打破评估主体评价单一化的格局。另外,落实责任追究,强化监察体制,探求法律监督新机制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颂陶.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敬琏.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4] 王先庆,文丹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2016.

[5] 胡庆山,王 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审思与现实困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4):20-24,30.

[6] 龍 强,刘飞仁,周 吉.新常态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7,29(6):136-140.

[7] 王冬冬,谈智武,李泽群.博弈观下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行为规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7-10.

[8] 任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困境与路径[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1):2939-2942,2979.

[9] 文 烨,唐 炎.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及模型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230-235.

[10] 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31):25-32.

[11] 姚 婧.县域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探究和路径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5(3):93-95.

[12] 沈克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地方实践与推进策略

——以常州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12-19.

[13] 刘 应,万 陈.我国农村准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构建——基于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10-15.

[14] 刘 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5] 王 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研究服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