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2018-12-29孙建林
孙建林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排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一些在平时教学中的思考以及教学实践,依托合适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核心素养;数感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作为人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在各方面运用灵活的方法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还可以为复杂问题的解决提出有用的办法。但由于数感的形成离不开数学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依托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依托“数数”活动,初建学生数感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依托数数活动,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数数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于数的概念的理解,在活动中初建数感。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出12根,由于学生数学能力或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2根2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5根5根地数,5根、10根,再数2根是12根;有的是10根捆成一捆,再数2根是12根。然后通过交流,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一捆地数等一系列有趣、有效的数数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操作中感受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亲历数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了数的意义,即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整个低年级阶段的认数、数数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小学生的数感逐步建立起来。
二、依托“估算”活动,发展学生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活动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于教材,抓住有利时机,创设估算活动,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中感受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实际问题:“一件上衣292元,一条裤子198元。妈妈带了500元,够买这套衣服吗?”和“一件上衣308元,一条裤子196元。王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这套衣服,够吗?”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将每个加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后估算,很容易得到结果:292看成大约300,198看成大约200,300+200=500,所以妈妈带了500元,够买这套衣服。
因而第二个问题,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同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导致估算后分析结论错误:308看成大约300,196看成大约200,300+200=500,王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这套衣服,够。
这时,就要指导学生进行辨析:问题一,292<300,198<200,300+200=500,所以292+198<500。问题二,308比300多8,196比200少4,所以308+196的结果比500多4;王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这套衣服,是不够的。像这样,学生在估算方法的交流和辨析中,感受到要结合具体问题来选择方案,由此逐渐形成学会根据现实经验与数学经验进行估算的意识,使数感得以发展。
教师经常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三、依托“估测”活动,优化学生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新课程標准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操作,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因此估测是优化数感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估测也是一项十分有用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主要落实于测量教学。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时,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指导学生寻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在寻找和测量的过程中,明确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田字格的边长大约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结合测量不断修正学生比划的准确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标准。
设计“谁估的准”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根据“身体上的尺”与文具盒、铅笔、橡皮擦的长度比较,估测它们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高度)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点,他们受到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在估测中往往喜欢胡乱猜测,普遍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测量不断指导学生修正估测的结果。就这样,在教师指导学生经历“估—测—估”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估测导向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优化数感。
总而言之,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这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而数感的行程,也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通常也是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来感知数、研究数,以此获得数感。因此,数学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养料”,充分依托数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意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连.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数感”,渗透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
[2]李智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例谈数学素养的培养[J].科学素养教学设计,201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