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12-29胡莹莹
胡莹莹
摘 要:将游戏融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之中,通过一步步的游戏贯穿教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数学思考。
关键词:数学游戏教学;符号;旋转效果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平移和旋转”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完成数学游戏后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数学概念更易被儿童接受。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融于游戏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正是在游戏教学中,学生对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从初步感知—动作模拟—分类比较—发现特征—符号表示,有了这些体验之后,更好地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练习起来,从形象思维逐步提升到抽象思维。
一、游戏引入,激活课堂
教师明确规则:全班同学一起按要求做动作,请两位学生来猜一猜我们做的是什么动作。(请两位同学上来,与讲台下的同学面对面)台下学生依次用动作模仿“向前推”“原地转一圈”“转动方向盘”这三个动作,台上2名学生竞相猜测,在赛一赛中更增添了游戏的乐趣。猜测完成后,让学生判断这三种运动的运动方式是否相同。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情绪高涨,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之后,顺利引入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二、手势模拟,图形分类
游戏教学中如果需要两个学生的共同努力,则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合作精神、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渗透团队意识。如,游戏引入之后,教师可同时出示火车、吊扇、电梯、钟面上的指针、直升机的螺旋桨以及国旗的运动图形,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并用动作模拟一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运动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式是否相同,并且组织同桌之间商量怎样按照它们的运动方式,来给它们分分类。用手势模拟动作的游戏中,学生模拟得神采飞扬,可以加深对两种不同运动的认识和同桌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符号表示,培养创新
采用游戏,结合小学生极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小组之间尝试探索,留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余地,在亲自尝试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运动分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用符号表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经过小组讨论、尝试、展示、交流,事实证明,平移和旋转的符号在不经教师的提醒之下,学生也能自己画出来,并且用语言表达清楚符号的意思。
四、于游戏中激励主动探索,激起数学思考
数学游戏将课堂新知与主动探索两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分别感受平移和旋转。
1.感受平移教学片段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学生摆放)接着把它平移到课桌面右上角;(观察学生的平移)再平移到右下角;还能平移到左下角吗?
提问:你觉得平移时要注意些什么?(沿直线移动,不能转动数学书)
平移时,数学书的大小变了么?形状变了吗?那到底什么发生了变化?
(2)请小朋友把数学书再放到左上角,怎样把数学书从左上角平移到右下角呢?同桌之间试一试。
指名板演平移。
小结:通过刚才的3次平移,你对平移有什么体会?
也就是说,我们在平移的时候可以竖着平移,可以横着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只要它是沿着直线的运动,我们都叫做平移。
2.体会旋转教学片段
感受了平移,那旋转又是怎样的运动呢?为了更好地演示旋转,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工具——转盘。
(1)假如这里有个A点(出示A点),你能把指针从A点旋转一圈吗?
生操作,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适时引出概念: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2)(出示B点),谁能把指针从A点旋转到B点?
两次转动,有没有满一周?是不是旋转?
——虽然不满一周,但还是绕着中心点转动,所以是旋转。
(3)出示C点、D点,你想怎么旋转?
同桌:一人发指令,一人旋转。
交流:哪组同学来转一转。
小结回顾:关于旋转,你有了哪些认识?
(4)旋转数学书,强化固定的中心。
刚才我们把数学书在桌面上进行了平移,如果将数学书旋转,会是怎样的呢?(PPT展示按照以下旋轉中心分别旋转)
同样都是旋转,有什么不一样呢?(围绕的中心点不一样)
看来中心点不同,数学书的旋转效果也会发生变化。
(5)观察角度不同,旋转效果发生变化。
出示风车实物,让两名学生分别站在风车的前方和后方,师吹动风车,学生观察风车的旋转方向。两人观察到的旋转方向相反。
同一个风车,为什么两人看到的旋转方向不同?
小结:两人观察角度不同。
在以上的平移和旋转游戏中,打破了教材静止、平面的特点,克服了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让笔者更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清楚地观察到当旋转中心不同时,旋转效果会发生变化;观察角度不同时,旋转效果也会发生变化。整个游戏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升数学思维和素养,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的同时,让学生在深层思考中体会数学学科之美。
参考文献:
周李芳.平移和旋转[J].读书文摘,2016(2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