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层次指导与培育措施研究

2018-12-29郑晓坤

决策探索 2018年22期

【摘要】针对少数民族困难生的特点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形成特殊的培养机制,根据少数民族困难生的需要在生活、情感、心理、学业及就业等方面进行分类帮扶,能更好地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增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关键词】多层需求理论;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层次指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偏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自国家对高等教育实施并轨招生及高校扩招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获得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为欠发达地区,使得高校少数民族困难生成为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然而现有的高校资助政策形式单一,难以给予其针对性的帮扶与指导。

一、高校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层需求的成因分析

一是家庭经济贫困,学费成为新的家庭经济负担,入学后的经济压力影响着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及心理;二是学业及就业的困难,少数民族困难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对专业課程学习掌握不佳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三是交际沟通困难,语言表达是少数民族困难生人际交往沟通的一大障碍,对汉语言的不熟练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自卑、怯弱,出现明显的沟通障碍;四是政治信仰模糊,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二、高校少数民族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依靠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救助、学生资助四位一体的高校困难生资助体系,涵盖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以物质资助为主、思想育人为辅。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对少数民族困难生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资助政策过于笼统,并且很多奖助学金的评定还是以学业为主要参考指标,缺少完善的奖助学金评定体系。

第二,对少数民族困难生分类帮扶确定复杂,现有的资助认定体系主要是依据量化指标来进行评定,但因少数民族困难生认定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存在差异,因此现有资助体系难以实现精准确定资助对象及其多层次需求。

第三,对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元化系统性帮扶机制尚未形成,“授人以渔”的资助形式和数量难以满足困难生的需求,且高校资助机构缺乏对困难生的长期动态关注,没有真正从个体全面发展出发来帮助困难生脱贫。

三、高校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层次指导与培育的措施

育人为本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配合。因此,要认真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首先,制定困难生精准认定体系,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少数民族困难生得到帮扶的机会。要细化困难生认定的量化指标,充分考虑地区、民族等指标的分值占比,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等表现,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帮扶的机会。

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困难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国家的资助、学校的帮扶等都要通过主题教育深化到少数民族困难生的心中,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知恩图报的青年,并将国家的优惠政策宣传到家乡,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最后,要开展资助育人、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主题活动,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困难生的实际发展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层次帮扶需求的现状,通过一对一学业帮扶等,给他们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做好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他们创造更多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

及管理体系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沈伟峰,郑晓坤.独立学院困难生“阶

梯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5.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及对策研究”(2017SJBFDY5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17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困难生多层次指导与培育措施研究”(2017bjzz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