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18-12-29宋虹
宋虹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丰富教育手段、更新教育理念、开展高效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教育领域,使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产生巨大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替代空洞的说教、贫乏的语言和呆板的插图等,给学生带来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为学科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课程整合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进行详细考量与操作,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广义的课程整合强调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学科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到一堂课中进行教学。狭义的课程整合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目前,对信息技術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和理解主要有两种。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指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另一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整体中,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种理解是信息技术内部课程,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其他隐性课程等要素的整合,它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并内化为知识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研究知识,这就需要转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商研讨合作学习,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信息化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根据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确定自身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和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就要把学会学习、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关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意识和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在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机遇的同时,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
4.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学生的学习不是完全依赖于课本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研讨与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搜集利用、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形式进行学习。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仅仅充当着学习对象、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这三种角色。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但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时,信息技术不仅仅局限于这三种角色。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握不准确
在课程整合中,有些教师过于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仅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无法有效建立学习合作小组或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为了增加艺术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件中添加了很多内容,把课堂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重视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学本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件的制作更加感兴趣,而忽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将讲授形式转换成“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通过电脑演示教学知识点,学生仍然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3.硬件、环境、教学资源等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如果在硬件条件、设备购置、环境构建时考虑不充分,极易影响教学进度,容易让教师形成畏难心理。如果教师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就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源的整理收集和课件的制作上,从而增加教师的备课量和工作负担,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状态,无法保证充沛的精力研究课程整合和优化课堂教学。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分析学生特点、恰当运用教法。同时,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要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把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感知、抽象的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2.分析学科特点,建构课程整合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情境创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增加情境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困难,并将难懂的知识点转变成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作品展示时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作品提供多样化平台,扩大展示范围。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最理想的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思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又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4.丰富教学资源库,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保障
教学资源库是指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保障。一是鼓励一線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每个教师负责搜集整理几个单元的资源信息,提高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二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向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等专题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多样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网站和学习资源,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使学生关注于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优势日益凸显,其对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教师应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建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