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的数学课堂充满兴趣
2018-12-29刘俊生
刘俊生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摆脱怕学、厌学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将教学环节设计得贴近生活,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优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不断尝试独立探索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信心,热爱数学,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生活
如今的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存在被动学习数学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一听到数学课就害怕,觉得数学太难学,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如何改变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呢?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数学,通过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爱上数学。
一、导入以趣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的课程导入尤为重要。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就要不惜花费时间,多下功夫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放录音听故事:动物王国的小狮子最喜欢吃狮子大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狮子大王做了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狮子吃,狮子大王先把第一块大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狮子A一块。小狮子B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 狮子大王就把第二块大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小狮子B两块饼。小狮子C更贪心,着急地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狮子大王又把第三块大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小狮子C三块。紧接着,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小狮子的饼最多吗?”然后,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解、观察、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小狮子分得的饼一样多。此时,老师可以说:“聪明的狮子大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狮子们的要求的?怎么分得这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这一节课,你们就清楚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体现以生活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力争将教材中生活化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师应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数学活动就是为了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帮助学生将自身经验、感受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的。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化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必须将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算法”时,不要生硬地把课本中的教学例题呈现给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的贴近生活的问题:同学们暑假到敬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大家乘坐小客车和小轿车两种车,小轿车每辆乘坐4人,小客车每辆乘坐9人,两种车各3辆都坐满了。参加献爱心活动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样设计,显然将枯燥的计算教学赋予了生活的色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算法,分别请学生说出两种算法的理由,使数学有了生活的色彩,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手段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单纯依靠语言来进行数学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角。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师生互动才能有效完成,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学习新的知识,应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学具拿出来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面和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进行观察,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其他部分,学生通过积极踊跃地参加这一教学活动,兴趣高涨,都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观察到的正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叙述出来。这时,教师要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重视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直观教学,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动手操作活动,单单依靠教师的演示,学生获得的知識是不透彻的,只有让每一名学生都亲自动手试一试、比一比,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大小不同的圆柱形包装的罐头,引导学生将罐头外面的包装纸剪下来,看看剪下来的包装纸是什么形状的。直着剪开的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开的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刚才得到一个正方形。通过这一操作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圆柱侧面积的概念,而且掌握了侧面积的公式,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实际操作和问答,明确思维方向,弄懂算理,帮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构建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得到同伴的肯定,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往、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先分好四人一小组,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表象对物体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摸一摸每一种物体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在小组中说一说,最后进行汇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气氛活跃,每一名学生都非常积极,达到了在快乐中学习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潘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晓蓝.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爱上数学[J].教学研究,2014,(10).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