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雨霖铃·寒蝉凄切》传统教法的现代挑战

2018-12-29刘冠芳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柳永学生

摘要:教师常以《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为代表来让学生赏析宋代婉约词的风格。词作者柳永却因浪漫的性情不见容于仕宦,其一生的落拓失意无法让学生理解并接纳,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被削弱。鉴于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因“时”而变,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会帮助其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学生;身心特点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名篇,是婉约词派的一首典型代表作,柳永把古今男女的离别之情、相思之意描写得淋漓尽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名句更是道出了相恋男女的离别之苦。按照常理,这样的一首名篇应该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来也比较容易才对。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讲授这篇课文,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介绍完词的相关知识后,引入对作者的介绍,然后再赏析文本。但当教师把柳永的生平介绍给学生后,这首词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恐怕反而要大打折扣了。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历史资料里对他的记载很少,且不见于正史。这简短的“名”和“字”的介绍,就包含了词人坎坷而落魄的经历。柳永年轻时曾想要求取功名,但这个已经因“填词柳三变”而闻名的词人并不能得到“留意儒雅,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宋仁宗的认可,让他“且去填词”,所以柳永自嘲是“奉旨填词柳三变”。由于不得志,柳永开始流连于勾栏瓦肆,“他的灵感大都发之于‘倚红偎翠的妓院中,他的题材大都是恋情别绪,他的词作大都是对妓女少妇而发的,或代少妇妓女而写的。”[1] 这种说法虽不免有些夸大,但柳永看似玩世不恭的人生观却足以影响到学生对这位词人的印象和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用作者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这首词的重难点本应在分析它的文学艺术成就和价值上,可当老师把作者的出身经历、思想认识评论一番后,“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伦理道德、思想认识的衡量上,从而削减了学生对这首词艺术价值的欣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柳永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完整的人物形象,很多教师还会再介绍一下柳永被摈弃于官场外、浪迹于市井间的漫游经历,“由汴河东下江淮,向南到泗洲、扬州、苏州、杭州和会稽,又自汴京西至洛阳、长安、成都,还到过湖北、湖南一带。” [2]柳永晚年改名后考中进士,才做过几任小官,最终穷困而死,坊间甚至流传是一群歌妓集资葬了他的尸骨。正因为柳永“屡试不第,辗转下僚,因而对市民生活有相当的了解,与歌妓交往时有较为真挚的感情和同情心……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从而产生“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社会影响。 [3]

在这里,柳永的生平结局曾一度让学生嘘唏不已,但也正是这样的生平经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他词作的创作风格。从这点来看,对作者思想、生平的介绍,回到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怎样处理好作者和作品的关系成了讲好这篇课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不以作者定作品

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说“词在中国文学体式之中是很奇妙的一种文学体式,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载道言志的观念,摆脱了这种伦理道德的束缚,是写美女跟爱情的小词。我们在讲的时候,先不介绍作者的生平。” 这种观点和做法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虽然在一首词的学习过程中,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本身的内容两者都不可偏废,但教师可以在讲的次序上做一下调整,先赏析词作本身,然后再介绍作者生平。以此来弥补传统教法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的缺失,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通常教师在教授一篇文学作品时,或者站在道德和政治的立场上来评价;或者从美学的、艺术的价值观念来赏析。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在产生之初只是一种相对轻松的文学样式,并不负有传统文学样式传播伦理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到了宋代,虽然词作的表现题材越来越丰富,但在柳永这一支,仍然延续了吟唱小儿女间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婉约风格。从这点来看,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词恐怕更多的也是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赏析,以一斑而窺全豹,更好地领略宋代婉约词派的总体风貌。这里也提醒了语文教育者,《雨霖铃·寒蝉凄切》只能被当作一种“唯美的艺术”来定位欣赏,而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介绍作者,那样会无形中把一些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通过对作者的介绍而加到了本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词作文本上。

二、结合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赏析作品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讲篇目,在教授这首词时,教师要能够结合此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赏析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首先,从青少年感觉能力的发展方面来看。中学阶段学生的感觉能力已经开始接近一生发展过程的峰值,其自觉性很强,按照预定的目的,可以自觉地调节感知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从欣赏诗词的意象来入手。设定了“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的目标后,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这些意象,这样就为学生理解词人和词作指明了一个入口。就这首词而言,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无不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紧密的联系。

其次,从青少年想象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并能围绕该目的展开想象。同时,经验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之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想象力的创造性也很强,能够较好地区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构。

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意象”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感知的意象通过想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即文学理论中的“意境”。进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脑海中映现出来的画面描述出来,如行前饯别图、行时不舍图、行后想象图等。其中,“行后想象图”是作者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虚构的图景,也是讲解这首词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区分现实和虚构的图景,所以在教师的辅助下师生还是能够攻克这个教学难点的。

三、教师宏观层面的引导启发

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赏析作品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拉近其与词作、词人之间的距离。

第一,秋士易感。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秋天在古人眼里是一个万物萧条、肃杀悲凉的季节,所有的离愁别恨似乎只有在秋天才能找到倾泻的出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亦是如此。“寒蝉”和“清秋节”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它为这对恋人的离别营造了浓重的感伤氛围。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文人悲秋”这个话题插入对柳永生平的介绍。柳永一生仕途失意,平生的用世之志在“驱驱行役,冉冉光阴”中消磨殆尽,此次与恋人的离别,前路渺茫,漂泊不定,把这一己秋士的悲慨和与恋人的离情别绪结合在一起来写,是柳永对词格的一大拓展。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词作的基础上走近作者,理性地看待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理解词人在细腻、俗白的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一生漂泊流落的悲哀。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兴象高远。钟嵘在《诗品》中写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节气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感动人,所以动摇人的性情,人就借助于舞蹈歌唱把这种情绪表现了出来。《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很好地做到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化境,而这一切都是在词人层层铺叙的笔法下完成的,他把传达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细腻、真切了。词中“千里烟波”“楚天阔”等意象的生成把那份难舍难分、离愁别绪绵延了千万里,让“情”和“景”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此种词功境界,没有一番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无法完成的。

由此角度切入,教师可以正面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认知。不一样的生活经历给了词人不一样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尽管不见容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但柳永对词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这也正应了我们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欣赏本词的目的。

第三,羁旅情思。柳永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来写离别,写羁旅行役之中对于他所爱的女子的怀念,这与过去的词人都假托女子的口吻来写是有很大不同的。他把词“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他写的是秋日的季节,是斜阳日暮的景色。是把他爱情上的相思怀念的感情和用世志意的失意落空结合在一起来写的”。 从此点来看,柳永在开拓词境方面功不可没。

教师给学生点出这个知识点时,其实已经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这也会让学生明白,柳永在词作中不仅表现出了普通人的相思眷恋,也借助不同的叙述角度抒发了一代文人的坎廪之悲、失意之慨,从而升华了词境。显然,能够把词写到此种境界是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以上三点的插入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赏析词作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作者,而这也是一个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作者形象的过程。当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已经解决,主要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后,再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教师引导完善作者形象

最后的走近作者環节,教师可以在此补充柳永的身世。据叶嘉莹考证,柳永有着三代仕宦的家庭背景,儒家文化的熏陶曾让他满怀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浪漫的性情终究造成了其一生的坎廪失意。虽然仕途不济,他仍在晓峰盐场为盐官的时候写下了一首《煮海歌》,表达其对盐民的同情和关怀,他的名字也被永远留在了定海县的地理方志上。

至此,我们对词人的介绍就比较全面、客观、公正了。它一方面修正了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和完成。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能够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把古诗词“活”讲、讲“活”,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真正在学生心中复活,才算是达到了学习这首词的目的。

注释:

[1]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 程千帆,吴新雷. 程千帆全集·两宋文学史[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刘冠芳(1983—),女,陕西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助教,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柳永学生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柳永的词
特意和故意
不要站在地上向楼上吐口水
一个人的爱情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