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来的艺术
2018-12-29顾文伟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感受乐趣的机会,而提问恰恰具有提供这种机会的可能性,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发现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时需要进行要点探索,在提问层次、集点设置、启发效果、整体布局等方面深入研究,为高效优质语文课堂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要求学生完全投入课堂学习,师生之间进行充分互动是一项必然的要求,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有些教师以问为问,不考虑其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提出了很多看似热闹却并无价值的问题,学生无法从中受益。教学实践证明,适时、适度、有效地提问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并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促使学生发现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避免倦怠学习心理的出现。怎样做好提问的艺术,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层次分明的问题设置
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使问题与学生所处的实际状态相一致。因为高中生存在着客观的个体差异,对于同样一堂课、同样一篇文章,不同学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认知。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产生“我是课堂主人”的感受,教师需要使问题设置层次分明,让学生都有机会接近问题的突破口,也就是很快达到“有话可说”的状态。若想实现这一要求,教师提问时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准确,既要把握住要点,也要照顾到全面,既要让优等生侃侃而谈,也要让能力薄弱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比如,针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便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林黛玉是谁?她和文章中其他人物是什么关系?她进贾府的表现怎么样?整个过程表现了主要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前两个问题难度不大,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做答。第三个问题只要学生读过课文便可以回答,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涉及到了人物性格和小说主旨,学生只有在深入思考后才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再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提问:“归有光的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人?归有光回忆这些人物时,突出了他们的何种品质?”问题从易至难,引导学生尝试深入探索,也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提问中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主动地进入到课堂的情境氛围之中。应该说,这样的分层次的设问艺术,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尊重,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
二、启发意义突出的提问方式
强调课堂提问的启发意义,便是按照教学要求,使教师目标更加鲜明的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同时可借助故事、典故、比较等艺术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提问一定要照顾到学生思维的关注点,使问题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即从一个原始的问题出发,进一步解决其他相关联的问题。比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当完成基本字、词、句的疏通任务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本文只是简单的师生交流意见吗?你还可以从文章中发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有益于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有些学生想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有些学生想到了当时的礼崩乐坏,有些学生思考了本文在论辩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学生所给出的各种回答有时是超越于文本内容本身的,是全新的探索角度,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最大尊重。再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林黛玉的性格进行分析,若是教师突然发问:“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学生可能难以回答,而如果对提问方式进行调整:“林黛玉在回答贾母关于读书的问题时,与回答贾宝玉时有何区别?这种区别展现了林黛玉的何种性格?”这样的提问指向具体,可以使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三、深入矛盾焦点的提问
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得其在学习某篇课文时,会出现不感兴趣的情况。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矛盾与焦点,并以之为突破口,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认知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着手解决。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的课外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给出问题:“你对巴尔扎克葬词里面提到的‘短暂和永恒是如何理解的?”该问题便能够在学生对于短暂和永恒这对矛盾的认知以及其原有的时间思维习惯与文本意义之间的矛盾中寻求突破。再比如,学习郑愁予的《错误》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安排如下讨论式问题:“诗中所说的“错误”的行为主体是谁?”同学们独立思考,并据此进行讨论,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部分学生认为“错误”的是我,不该既知伊人寂寞而有意惊扰,使之在感受到希望后又毁灭希望;部分学生认为“错误”的是女子,多情而再次失望是其自身的原因。大家各抒己见,且可以自圆其说,整个过程既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的深入矛盾焦点的问题策略还可以体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學习上,介绍完海子的生平经历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海子是天才的诗人,缘何会选择以那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带动下,学生认真地思考,有些学生提出“两条铁轨是诗人对于理想和现实永远分离的象征”,有些学生认为“火车代表了现代文明,而海子是反抗这种现代文明的,但这种反抗却最终归于失败,因此使之感觉到痛苦”。此问题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找到合理的答案,学生可以共同阅读文本,并在课外资料的帮助下,深化对于此问题的分析。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从这个深入矛盾焦点的问题处理过程中,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涵的感知。
四、整体布局观念的问题安排
高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情境的过程中,需要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其他教学方式紧密关联。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出一些价值更高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到整体布局观念的落实,即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是关注学生易于出现混淆或者轻易放过,且与文本主旨理解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其二是关注课文的重、难点内容;其三是关注文本中能够让学生增加联想、拓展思维的内容等。比如,学习《囚绿记》一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关注点安排更具整体意识的问题:“作者既然‘爱绿,那么‘囚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既已经‘囚绿,又缘何‘放绿呢?‘囚和‘放之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宣泄出来的?”几个问题逐步推进,体现了文章的内在联系。良好的问题设置一方面使学生可以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顺其自然地得到了独立探究的思维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常言道,疑者思之始,恰当合理、技巧突出的提问,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改善思维,切实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需要对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进行反复推敲,在提问层次、集点设置、启发效果、整体布局等方面展现出艺术的魅力,为高效优质语文课堂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武装.高中语文课堂学生自主提问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6).
[2]胡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第二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顾文伟(1973—),男,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江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阴市教科研能手,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