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2018-12-29许琛
许琛
摘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生产创造的重要保障,新的会计制度随经济发展而更新出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亦面临新方式新思维。本文着眼于新制度的变化,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确定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等困境,明确提出加强管理人员能力,界定权责、更新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方式以及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等路径。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2013年财政部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上进行修订,颁布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新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指该单位所有的单位价值范围大于一千元,且大于一年使用期限的实物资产,同时价值不达但年限满足的大批量实务资产也视为固定资产。另外,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核算等方面形式均做出调整。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造成深刻的影响,在这一制度下,事业单位必须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加以重视,并促进原有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强管理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包括资产核算、采购、申报等诸多内容,而新会计制度下,企业的采购入账、核算科目使用、绩效考核等方式发生变化:基于捐赠或投资而增加的且难以用合同、发票证明原始价值的固定资产,即以同类市场价格为价值入账;新购入的固定资产应在其预计使用年限计提基础上计提其折扣,且不应考虑预计残值。在核算科目上,为了反映资产折旧价值,无论是无形还是固定资产,都应增加“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同时新制度也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新制度的施行无疑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当然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主要面临四大困境:
其一,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弱。目前,普遍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管理意识上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其不能深入地理解管理制度和新会计制度的内涵,无法更好地进行统筹管理,比如对职位更换调整时的资产移交管理不够细致等,这为资产的安全性埋下隐患;而不具备较高业务能力的管理人员则可能会因为专业素养和知识的欠缺无法准确审核固定资产,从而造成账目与实际价值不匹配的结果。
其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的购置程序不规范,由于缺乏购置前的分析程序,导致所定制的购置计划不够客观,常常因为不必要的人为考量导致随意增减资产、重复购置等情况;第二在于未有效进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资产缺少统一的调配和协调,也缺乏专人监管,核销及清查工作不到位,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减少或闲置,利用率较低;第三,处置程序未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贯彻,使得报废资产缺乏评鉴且在未经报备的情况下被任意处置。[1]
其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时容易忽视资产账目价值的准确性,在账目上一般只登记资产的原价值,而未考虑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更新;另外,在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时,未将基建工程考虑在内,但维修基建工程固定资产的开支实际上也属于固定资产核算体系的一部分,这些都会造成财务信息的虚高。
其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落后。网络和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作用愈加明显,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都不可避免,事业单位利用网络构建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联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实时更新,但是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而没有使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各部门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容易使信息滞后,进而使资产重复购置或被闲置。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
(一)提升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能力
提升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是完善其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步骤,只有管理者提高重视度,才能做好全面统一协调的工作,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计划,凝聚各相关部门共同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同时管理者也应该以身作则,并监督各部门工作的落实情况。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亦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吸纳新的管理知识,提高核算等工作的准确性。作为单位,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學者或界内知名人士举办有针对性的座谈会或培训讲座,并对员工进行测评和考核;还应将固定资产管理加入绩效考核,并规定配套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权责划分
首先,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财务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建立起由此三者共同合作的,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为主的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在工作权责的分配上,应该明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事业单位领导直接监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固定资产统筹管理、采购管理,账目登记等职责;财务部门则负责固定资产的核算、审批,以及其他相关的账户处理等工作;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则负责固定资产的应用工作,并在应有期间内维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但不能随意处置财产,处置权归管理部门所有。同时,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应该定期向管理部门放映工作进度和资产的利用情况。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会计风险控制机制,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审批等工作的风险调研和控制工作,从而降低固定资产利用的安全隐患。
(三)更新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方式
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方式的更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账务的处理,处理的项目不仅包括购入、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还应该包括捐赠、投资等固定资产;二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问题,与旧制度不同,新会计制度将价值不达但年限满足的大批量实务资产也视为固定资产,这就表示单位应该对这部分资产也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但“大批”并无明确的界定标准,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制定,而事业单位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晰折旧计提的标准,尤其对非常规的固定资产应该采取适当的折旧方法,如加速折旧法等等[2];三是会计的计量基础,与旧制度不同,新制度下的某些经济业务或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具体应由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细化。
(四)推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应该采用现代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进行管理,并加快构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和使用等部门应将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及时上传信息管理平台上,以实现的信息实时共享,提高信息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配套的“标签制”全面贯彻,即将固定资产的信息制作成条形码并准确附在相应的资产上,促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推动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旧的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完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势在必行。针对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化建设落后等问题,事业单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能力,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权责划分、更新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方式,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实现单位长足、健康之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18 (02):78—79.
[2]曾银娥.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探[J].中国市场,2015 (50):92—93.
[3]杜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与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7 (0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