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及安全管理
2018-12-29何敬刚刘金凤
何敬刚 刘金凤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计划,很多优秀毕业生都回到了新疆,投入到当地政治、经济、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工作当中,并成为各行业的核心人才力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主要是由于新疆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相比内地学校更弱,该地区学生在地域文化、语言及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将形成特殊且具有新疆特色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素质情况。也正是由于当前内地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着颇多新问题,因此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优化各内地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高校本身的保卫工作也十分重要。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普通学生所需的教育管理差异不大,但鉴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较为特殊,各高校仍需立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个性,借助学校现有的多种资源,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计划,落实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最终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必然要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起。
二、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学生宗教信仰比较普遍,管理者缺少工作经验。据了解,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的概念,盲目、偏激的以民族观、宗教观为中心在校内开展多项宗教活动。特别是部分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的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在面对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等问题上辨别是非,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另外,各高校在针对这一情况所作的规范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不愿管。学校往往将管理重心放在学生学业管理和贫困资助管理工作上,忽视这一管理内容。其二,不敢管。针对学生的消极行为、偏激思想,部分高校缺乏正面应对的勇气,一味采取“鸵鸟政策”。其三,不会管。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完善、科学的民族宗教知识,无法针对民族学生成长规律开展相适应的管理工作。
(二)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性较差,学校管理“药不对症”。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上海高校后可能存在诸多不适应,且具体表现在对地区经济差异、生活习俗、人际交往、宗教信仰、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学习活动以及个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不同。部分学校虽有意识进行管理,但是却由于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等原因而导致管理科学性较低,即在管理工作中重经济帮困、轻行为帮困,忽略了这部分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又比如,学校过于重政策倾斜、轻文化包容,对于这部分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包容,部分教师公然发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言论,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三)民族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资源支撑不足。目前,影响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涵盖多方面。其一,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市场活跃度较低。大部分内地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原籍就业,但少数民族地区的诸多招聘单位在地域因素、专业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因而大多不会选择深入内地学校进行招聘。其二,学生专业偏离最终就业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通常聘用岗位都隶属政府部门、资源型国企或者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要求较低,以至于“扎堆竞争”的局面十分常见。同时,部分学生在东部沿海地区修读的部分如航海专业等与西部地区企业招聘岗位难以匹配。其三,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不具备市场竞争、主动就业意识,难以在应聘时快速获取就业信息。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化的相关措施
(一)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创新正确思想的宣传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分析当前的形势要求、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掌握思想传播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到课堂教材当中,并以此为基点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当中。同时,还需要将宣传工作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对接与转化,将该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渗透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让学生在面对不正当思想冲击时具有足够的抵御力。
2.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学生政治觉悟。学校应当积极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能讲、敢讲、会讲”的相关课程教师,并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点之上,结合我国民族、宗教事业发展实践,并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情况与成长经历,全面解答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等,以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民族宗教观民族意识以及公民意识等,避免其无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
3.创建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学校在组织校园活动中要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各民族学生进行积极交往,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与集体之中,并借助多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潜移默化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4.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可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或者选择民族地区政治思想觉悟高、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教师到内地高校中担任辅导员一职。其次,学校还需构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高素质教育工作队伍。此外,还需注重民族学生骨干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入党,并从优秀学生党员选拔兼职辅导员参与教育管理工作。
(二)以人为本,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的定期开展,关注因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問题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帮助相关学生排解消极情绪,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2.落实帮困政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学习上,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加强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帮助学生考试达标。同时,学校可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奖学金的限制,予以切实帮助。在就业上,学校需增强与民族地区当地政府、大型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解决面试难问题。
(三)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校园规范管理
1.加强校园宗教活动管理。学校需区分民族与宗教概念,尊重学生的信仰,遵循教育和宗教相分离原则,优化校园管理,并在校纪校规中明确提出,校园内禁止举办传教、宗教活动,并针对违规人员依法依规进行惩处。严格规范学生出入境备案、护照申请管理等。
2.优化校园后勤管理。即要求校园食堂、展示屏不可有宗教色彩宣传品,不能将信教与否作为出入某学校场所的条件。同时,还需落实多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制度。
3.依照规定惩处违法行为。即针对错误思想展开批评,并落实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宗教观、人生观。同时,还需加强与公安部门的信息联动,将违法学生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此外,学校还需要强化校园法治、安全教育,反对“三股势力”。
4.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队伍建设。加强培养懂政治、懂思想教育、熟悉民族宗教、关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职保卫干部。从而,随时掌握敏感群体的思想和校园动态,及时处置有关民族、宗教等相关的突发事件。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