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战对国内畜牧饲料产业产生的影响

2018-12-29陈来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18年7期
关键词:白羽进口量鸡肉

陈来华

1中美贸易战梳理

1.1第一回合:3月23日

美方:美国决定从3月23日起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

中方:中国宣布拟对美国进口水果、猪肉等(约30亿美元)分别征收15%和25%的关税,4月2日开始执行。

1.2第二回合:4月4日

美方:美国公布301调查征税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金额500亿美元,建议税率25%。

中方:中国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飞机等价值500亿美元商品对等采取加征25%关税措施,实施时间视美方反应而定。

1.3第三回合:4月6日

美方:特朗普5日“考虑”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中方:中国“将”大力度反击,不排除任何选项,已拟定十分具体的反制措施。

1.4第四回合:4月11日-4月18日

美方:4月16日,美商务部发布向中兴禁售高端软件及零件决定,为期七年;

4月18日,美国商务部表示对产自中国的锅制轮毂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初裁从中国进口的通用铝合金板有补贴行为。

中方:4月11日,习总书记博鳌论坛提出新的对外开放举措,表明开放态度;

4月17日商务部强势回应“将密切关注事态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决定自4月18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1.5贸易磋商:5月3日-19日

5月3-4日,中美双方在京协商,双方态度积极,就部分问题达成共识,部分问题尚有分歧,5月17日(美国时间),众议院宣布维持对中兴制裁。

5月15-19日,刘鹤等赴美磋商,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期间,商务部终止对美高梁反倾销,补贴调查,论证扩大进口重要意义。

6月2-3日美商务部长罗斯赴华磋商,双方在农业、能源等领域进行了良好沟通,细节待最终确认,中国愿意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增加进口,中美达成的成果基于不打贸易战的前提,如美加征关税,则成果失效。

1.6贸易战或将开战:6月15日

美方:白宫对中美贸易发表声明,对1,102种产品总额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第一组中国关税涵盖340亿美元进口,美国贸易代表称第一组中国关税将于7月6日开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对160亿美元的第二组关税进行进一步评估。

中方: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545项约340亿美元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对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等114项其余商品加征关税的实施时间另行公布。中国外交部当天声明:“如果美方出台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

2对饲料原料的影响

2.1玉米

2.1.1玉米产量:

2007-2015年间,国内的玉米产量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2_25亿吨,创历史新高(图1)。这一时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单产水平的上升外,更主要的因素是2007年起国家对玉米进行临储收购政策,其临储收购价格逐年提高,最高达到21220~2,260元/吨,使得种植玉米的收益大大高于种植大豆的收益,东北地区大面积改种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实施也奠定了玉米价格底部的基础,使得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价差拉大。出现国内玉米年年丰产,进口量却逐年增加的现象。

2.1.2玉米进口量

由于国内外价差的原因,2010年以后国内玉米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其中2012年达到521万吨,创历史新高(图2)。2015年后国内玉米的进口量逐渐减少,主要由于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采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方式,同时国家由于玉米库存压力,不断定期拍卖销售临储玉米,使得市场玉米供给量增加,国内玉米的价格逐渐下降。

2.1.3玉米消费量

2007年以后国内玉米的消费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图3),主要是由于畜禽养殖量的变化,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养殖量也不断增加。使得对玉米的需求量增加。

从以上数据来看,进口量占比国内玉米消费量较小,仅做结构性补充。对国内原料的供给影响较小,不会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且玉米也不在制裁清单中。

2.2豆粕

2.2.1大豆产量

黄大豆在制裁清单中,税号为12019020。由于国内大豆的供给主要依靠进口,国内大豆的产量每年仅在1,000多万吨,2016年國内大豆产量为1,1250万吨,2017年国内大豆产量为1,473万吨。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方面,很少进入饲用。

2.2.2大豆进口量

中国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来压榨豆粕,供应给饲料生产厂。由于国内养殖量的增加和规模化养殖比例的提升,使得国内畜牧养殖对豆粕的需求量大幅增加。2017年国内大豆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为历史之最(图4),折合成豆粕约7,500万吨。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将导致2018年国内大豆进口量下降,一部分来自国内大豆产量的增加,一部分替代性日粮,减少豆粕的使用,同时预计国内的养殖量也将下降。

2.2.3大豆消费量

每年国内的生产的大豆和进口大豆基本能满足国内消费,很少量的出口。

中国加征美国商品关税名单中,养殖户非常关注的饲料原料大豆赫然在列,另外还有玉米、高梁等。尽管2018年7月6日起才实施加征关税,但商家在6月16日快速上调了豆粕价格,幅度很大,6月15日豆粕国内均价涨幅250元/吨。

2.2.4产生影响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将导致国内进口大豆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如果进口美国大豆,将需要承受较高的进口关税;另一方面,进口南美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也要忍受他们的坐地起价增加的成本。至于远东地区将来能否满足国内大豆需求,仍需观察。这将导致国内畜禽养殖饲料生产成本的提高,由于成本的增加难以传递到终端产品,将使得养殖端承受利润被压缩的压力。

3对畜牧养殖业的影响

3.1生猪和猪肉方面

在猪肉产品方面,加征关税的产品主要涉及到0203鲜冷冻猪肉和0206鲜冷冻猪杂碎。我国进口的猪肉产品也以这两类为主。对美国猪肉产品加征25%的关税,从美国进口的猪肉交完关税和增值税,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比国内猪肉价格高4.0元/公斤,已完全没有优势(表1)。

我国猪肉进口依存度较小。2008-2015年我国猪肉及杂碎进口量在150万吨左右,占中国猪肉总产量比例不超过3%,2016年和2017年分别达到了310万吨和238万吨,占中国猪肉产量的比例为5%左右。

我国猪肉进口的来源国越来越多元化。2017年中国鲜冷冻猪肉前5大的进口来源国依次是西班牙(20%)、加拿大(14%)、美国(14)、丹麦(7%)和德国(4%)。因此,中国可以寻找欧洲国家作为猪肉进口的替代来源国。

中国从欧洲国家进口猪肉替代从美国进口猪肉,成本不会大幅提高。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从美国进口猪肉的到岸价格约为1,862美元/噸,从加拿大、西班牙和德国进口的猪肉要低于美国的到岸价格,丹麦和法国高于美国(表2)。中美两大国之间的贸易战,中国作为回应对从美国进口的猪肉产品加征25%的关税,生猪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对生猪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可能短期内加剧生猪价格的上涨。2017年年底和2018年年初的仔猪存活率以及中秋节前后的市场需求增加,7、8月份生猪价格可能上涨,对猪肉产品加征25%关税,导致养殖户惜售心理增强,可能加大生猪价格的涨幅。

3.2白羽肉鸡和鸡肉方面

3.2.1祖代引种量

近三年来国内白羽祖代种鸡的引种量大幅下降,理论上低于国内需求量,主要是受市场行情波动,导致收益下降,行业内联盟自我约束,使得进口量下降(图5)。

3.2.2白羽肉鸡产量

白羽肉鸡产量波动变化(图6),主要受制国内消费端的变化,行业负面新闻不断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消费心理受到影响。预计2018年白羽肉鸡产量继续下降,一方面,国外祖代种鸡可引种来源减少,可供给量减少。另一方面,国内强制换羽使得种鸡的生产性能大幅下降,同时遭受疾病的困扰,死亡率增加。

3.2.3鸡肉进口量

2017年国内冷冻鸡肉及制品的进口量45.19万吨,比上年有所减少,减少约14.08万吨(图7)。

3.2.4鸡肉出口量

2017年国内鸡肉及制品的出口量为43.7万吨,比上年增加4.54万吨。2014-2016年受福喜事件影响,出口量减少。2017年,对日本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带动鸡肉出口增加(图8)。

3.2.5白羽鸡肉消费

近几年鸡肉“三低一高”的肉质特点,受到健身人群和注重饮水健康人群的青睐;加上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快餐方面的需求增加。总体看消费需求方面有增加的趋势。

3.2.6产生的影响

白羽肉鸡供给端的减少,和消费端需求的增加,同时主要进口来源受封关的限制难以进入国内市场,而国内出口方面,受到影响较小,出口去向主要为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所以将导致国内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使得价格上涨的概率大幅增加。

猜你喜欢

白羽进口量鸡肉
肌肉和鸡肉
快快长慢慢长
厨房料理小妙招
天热了,吃点鸡肉吧
不吃鸡肉
2015年10月中国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进口量同比增加36.7%
中招吧!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