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式课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2018-12-29邵华

家长·下 2018年6期

在现代语文教学发展史上,虽然早有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多方尝试,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然而,目前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完全和谐起来,身为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笔者一直在思考尝试与之匹配的课堂模式,深受黄厚江老师共生教学法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题“高中语文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为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效益的提升而进行的一种共生式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

充分阅读在课前

先给学生一周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必须写下不少于三千字的读书笔记,定期检查,督促学生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制定一张导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学生可以再次阅读找答案,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找答案。

方法指导在课上

知人论世,兴趣优先

知人方可论世,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课上,教师先请两位学生介绍作者以及其代表作品,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知道的有关作者的信息都说了出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补充学生未说到的内容或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深入阅读,技法指导

美国作家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给我们提出了十五条阅读指导建议,笔者在课上给学生分析指导,讲清什么是开篇法则、入局法则、叙事者法则、章节和时间法则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学生在阅读技法上一定会有所收获。正如托马斯·福斯特所言,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首先,根据课前下发的导学案上的阅读任务要求,再次阅读文本,要求高度概括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梗概,理清小说的筋骨。一本小说最精彩的就是情节,先让学生讲述小说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富少——赌光家业——父亲气死——母亲生病——被抓壮丁——九死一生返乡——母亲病死——女儿病哑——妻子病重——儿子因抽血过多死了——女儿难产死了——妻子病死了——女婿被砸死了——外孙吃豆撑死了。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接着,大家一起来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讨论交流,由组长汇总信息。探讨的人物很多,重点是徐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因为一家人的苦难都集中表现在了他们身上,同时那个时代的苦难也集中表现出来了。

其次,要求展开联想,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赏析文中语段,每个学生对此都有话可说。在对有庆的死亡叙述中,描写最突出,学生说的也最多。通过分析语段,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与作者对话,读懂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次,在充分阅读和分析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创作意图,探究主题,把握主题思想或谈个人见解,成一家之言。要读懂一本书,就一定要思考。先在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再进行组外合作,希望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使课堂生动起来了。

最后,读而后思,思而后写,现在再来写,一定能写出共鸣,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起来。要求学生认真写,写完之后交换阅读,也可以将好的作品推荐出来,在课上阅读或统一打印出来阅读。当然,教师也要带头写阅读感受,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间读给学生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还可以从网上找些读者的阅读心得给学生看,拓宽一下眼界。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不是苟活,发展不是奢侈。”

更多阅读在课后

学无止境,时代在发展,要求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所以,我们要坚持阅读,用合适的方法用心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吧!

接下来,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共生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复杂性,从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层面来深层理解共生式课堂教学,在追求同质性的和谐的同时,也不忽视对异质的接纳与认可。共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命运关系,它是对同质性共生与竞争性共生的规避与超越,反映在个体身上,则指人与自我的共生以及个体的共生性存在与共生性发展。

运用共生理论来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尤其重视“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他者共生”“自我共生”,从而促进语文教学中学与思的共生、言与意的共生、情与理的共生、象与境的共生、心与智的共生、文与情的共生、形与神的共生、理与趣的共生,最终实现师生“情智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