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策略
2018-12-29李毅
“费时多,效率低”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评价,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的质量,是现阶段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所思索的问题。本文将以立意能力的培养、结构安排能力的培养以及选材能力的培养为例,浅谈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策略。
立意能力的培养
文章的立意是整个文章的灵魂,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确定文章的立意,然后在文章立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文章结构的安排和选材的过程等。在学生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包含了一个最为贴切的中心主题或者写作的角度,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首先对作文的题目进行深入分析,争取最大程度地理解题目当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从而进行文章的立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种角度思考文章立意。从多方面的立意角度进行思考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题目进行探究,针对同一对象,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究,最终得出的立意可能是不相同的,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立意进行筛选,选择最适合的立意。例如,在进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作文题目的写作时,学生首先对这句话进行分析,清楚这篇文章要写的内容是“犯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思考的立意有“犯错及时改正”“错误不可怕”等立意,然后学生进行立意的筛选,将“犯错及时改正”作为本文的立意。可见,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立意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准确立意,把握作文中的主体灵魂。
结构安排能力的培养
文章的结构是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清晰的文章可读性强,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从目前的小学生作文写作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小学生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和照应等部分存在欠缺,表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在进行衔接的同时,不能明确总体的框架与文章的主体内容,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结构安排的能力进行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文的框架安排成并列式结构、顺序式结构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按照已经定好的总体结构进行大纲的制定,之后再在大纲当中进行内容的填充,保证结构存在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例如,在写以“你还会害怕逆境吗”为主题的作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作文的整体结构安排为并列结构,之后学生写下文章的大纲为“梅花香自苦寒来”“卧薪尝胆,百二秦关终属楚”等,不难看出,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结构的统筹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章的整体结构,增强文章的清晰度和可读性,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所写作文的质量。
选材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作文写作时,素材的选择十分重要,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最初的立意也是考察作文质量的一项标准。在进行文章的选材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选择真实的材料。古往今来,只有选择了真实的材料,才能在其中抒发最真实的情感,写出的文章才能够打动人心。例如,在进行以“景色”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时,有的学生写到“长春世界风景园中的长城”,但我们知道长春世界风景园中并没有长城的微缩景观,因此这个材料是不真实的,学生将这部分的内容放在作文当中,不但不能打动人心,反而会造成整篇文章质量不高的效果;其次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我们选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作文主题,因此需要选择典型的事件或内容作为材料来填充我们的文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和真实性。例如,在进行以“团结”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有学生使用“天津核爆炸时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御困难”作为材料,而有的学生使用“葡萄藤的盘根错节”作为材料,相比较之下,显而易见,“天津核爆炸时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御困难”会更切合题意;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教材来填充自己的文章。古语有云:“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中如果有新的材料,那么文章也会显得比较有时代的气息,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性、新颖性,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如,在进行以“不放弃”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总是有学生写“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材料,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有的学生写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中“杨根思连”的“三不相信”就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颖感,增强文章的时代性。不难看出,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选材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选材的准确性。但是,语文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在课下积累素材的内容,培养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积累的作文素材积累习惯,为作文写作时的选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从细节入手,对学生写作中立意、结构以及选材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针对性训练的前提下提高作文写作的能力,继而提高作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