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诗歌教学

2018-12-29蒲玉霞

家长·下 2018年6期

小学诗歌教学难,要化难为易,应当知难而进、精讲巧练、文道结合。对诗歌而言,首先要弄清作者在“说什么”,其次需分析作者是“怎样说”的,“说”得怎么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更好?语文难教,诗歌教学尤难。只要掌握其规律,端正心态,诗歌的难关就完全可以攻克。如何使小学诗歌教学化难为易?笔者认为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进” 与“退”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多是绝句,而绝句的结构包含“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追求“起”句要巧,“承”接自然,“转”句荡开,“合”句再荡回来。小学教材上的绝句多是抒情诗,这类诗的前两句多为写景,为后两句打下铺垫;后两句常为抒情,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诗的抒情贵在含蓄,而含蓄则增添了理解的难度。要破此难题,读者需从两点入手:一是问它到底抒的什么情?二是为什么要抒这样的情?例如这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结合原诗《月下独酌》可以发现,作者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之情。诗人借酒浇愁,在世间找不到一个知音,只好邀请天上的明月,通过与影子作伴来取乐。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想象诗人是何等的孤独、苦闷。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要了解李白的生平,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至此,才可以说对这千古名句大致读懂了。其实,要做到这一步,远没有造人造卫星那样难,只不过许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总喜欢绕道而行。“退”与“进”实质上是个态度问题,端正心态,诗歌的难关完全可以攻克。一旦攻下难关,掌握其规律,再看小学教材上的诗歌,就显得太简单了。

“讲”与“练”

是否应该把自己掌握的诗歌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精讲多练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原则,但哪些该讲、哪些不讲,怎样多练、多到什么程度,这又是一项难以把握的技巧。精,涉及质量;多,顾及数量,但量多不一定就好。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应当倡导“精讲巧练”。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应该讲得越少。教师的“讲”宜随学生年级的上升而逐步增加,小学低段只需讲解那些影响阅读的文字障碍。例如:杜牧《山行》里的“坐”字,陆游《示儿》中的“但”“乃”字。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技巧之类的知识则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更不应该把那些所谓的诗歌进行“翻译”,灌输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因为经典诗句多是只宜意会不便言传。当然,“讲”的过程始终需要坚持启发式。譬如,教师在讲李白《静夜思》里的“床”时,可运用多媒体制成包括“坐具”(选北方的炕或沙发图片)、“卧具”(选旧时有围栏的架子床图片)和“井上围栏”(用成都洛带井的照片)的课件,引导学生比较而择其“井上围栏”义,并让学生们明白,如果把它误解为睡觉的床,对该诗意境的理解就会出现差错。

练习怎样才能“巧”呢?小学诗歌教学的主要形式一般为:读读、写写、背背、问问、说说。我的做法如下:

读一读——为了避免枯燥,需要追求形式多样。如范读、领读、朗读、默读、齐读、分组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写一写——在学生各自默写的同时,抽一两个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讲台板书以暴露问题,教师集中订正后,让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错。

背一背——除了全班集体背诵外,还可以分小组背或同桌互背,让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查验。

问一问——设问需要技巧。面对小学生,我主张问小不问大、问实不问空。设问时尽量不用封闭式(答案非此即彼),多用开放式(允许有多种答案)。例如教李白《赠汪伦》一课时,文中涉及李、汪的关系,这时就可以有两种问法:1、李白与汪伦是好朋友吗?(封闭式) 2、李白与汪伦的关系怎么样?(开放式)

说一说——此环节往往与“问一问”同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问题应该多由基础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来回答,反之亦然。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笔者罗列这些形式,意在抛砖引玉。

“文”与“道”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诗歌教学也不应该例外。

“文”的范畴除前面所述的讲练环节外,还需要整体感悟。因为诗歌是由文字构成的画面,即意境。小学教材上的诗歌一般配有插图,图就是意境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借助插图,辅以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感悟那美妙的画面。悟到极致,教师进行画龙点睛似的点拨,学生的心灵自然会得到净化,这就算得上文道结合了。像骆宾王的《鹅》、李绅的《锄禾》、陆游的《示儿》这些古贤的精品,各自在环保、节俭、爱国等方面都是难得的好教材。如此这般,学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知识逐渐得到积累,才干可以得到锻炼,情操能够得到熏陶,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知难而进、精讲巧练、文道结合,学生就会学得自然、轻松,收获也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