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艺术与音乐审美之我见

2018-12-29肖芳

家长·下 2018年6期

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乐。”所以,良好的学前音乐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关键。合唱艺术既是一种具有极高参与性、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的音乐形式,又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具音乐美感的艺术载体。音乐审美的初步感受就是从听觉开始的,不同的音乐可以触发不同的感受。音乐审美的提高是一种自身愉悦的心理体验,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合唱艺术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代表

在儿童合唱艺术作品中,《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且意义深远的经典作品之一,无论通过欣赏聆听还是实际演唱,学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韵律之美及形式之美。因此,对于《茉莉花》这部合唱作品,不管是从其能带来的音乐审美的提升的角度,还是从其传播深远的角度来看,都不失为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必备的学习曲目。《茉莉花》是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先生于1942年在江苏宣传抗战时从一位民间艺人处收集到的《鲜花调》,在此调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及再演绎的音乐作品。童声合唱作品《茉莉花》有其独特的魅力,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拉开文艺晚会序幕的是百名儿童演唱的《茉莉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有《茉莉花》的身影;享誉全球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也在人民大会堂献唱了《茉莉花》。

《茉莉花》属于小调民歌,是单一部曲式的歌曲,但其独特之处在于由三句体构成的乐段,这样的结构能够让合唱的形式更加多样,且有很多创新的空间,也是有别于其他音乐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第一句、第二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赞美的语调,表达了对茉莉花的喜爱,也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三句“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是真诚热情的语调,好似在品味茉莉花的芬芳;第四句、第五句是含蓄犹豫的语调,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情绪。第二三段的开头都是相同的,第三段后半段的速度有所加快,是一种赞扬、歌颂的情绪;最后的“不发芽”高八度并加以拖腔,演唱速度要慢一些,但并不影响全曲的一气呵成,饱满的情绪能够让听众在乐曲结束后仍能感受到茉莉花的花香萦绕在他们身边。合唱是一个整体,大到音调的大小、表情、姿态,小到衣服穿戴、纽扣,这些都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艺术创作的热情及主动的精神。只有当合唱团成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和谐的整体,才能真正地表现出合唱艺术的精髓。

合唱艺术对学生音乐审美的提升

审美的过程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进行感受、体察、领悟并认识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合唱艺术对音乐审美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合唱的美感,任何艺术创作都在极力追求完美,并将创作之美作为最高准则,合唱艺术也不例外。合唱表演运用和谐、干净、多变、深情的各色声音对音乐进行诠释,并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段落章节等变化,让音乐具有一种仪式上的美感,两者相融合,让合唱音乐更能直击人心,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合唱作品,其创作发表在国家危难时期,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并给予了音乐无尽的力量,其深刻内涵与传递出的广博精神力量与冼星海的音乐审美素养是不可分割的。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及崇高理想是冼星海音乐中最重要的表述目的,他最欣赏的就是通过雄伟、壮阔、崇高的手法来反映积极进取精神的艺术作品。在音乐审美的推动下,冼星海从容地拒绝了国民党政府及某些资本家的诱惑,不为丰厚的报酬所动,不写迎合世俗趣味的音乐作品,只创作体现中国精神的音乐艺术精品。这部抗战时期的经典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依然在广泛传唱,正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要继续继承和发扬的。其次,艺术之美还表现在合唱歌词语言的表达中,清晰的语言是合唱音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合唱的表演中,歌词的表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词韵律的展示,更好地体现了合唱艺术的精髓及其作品深刻的意义。最后,通过每位合唱团员自然的审美追求以及合唱团员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每个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并加以创造、发挥、表现,才汇聚成一首首优秀的合唱作品。

结语

听是音乐欣赏中必备的要素,音乐艺术的一切都来源于听觉,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印象,而探索音乐的美需要我们学会利用五官去感受,用心抓住音乐的精髓,在切身感受的激发下,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音乐审美。总之,在学前声乐教育中更多地融入合唱作品,能够促进学生们音乐审美的提升,这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历程起着重要作用。合唱艺术与音乐审美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