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人文课堂的构建

2018-12-29朱耀祥

家长·下 2018年6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定义为:“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包括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虽然这几个特点的内容互相渗透,但各有侧重,其中人文性是这样表述的: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而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想体现人文性,就得构建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必须达成以下三点。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这里的发展规律既包括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初期,逐步趋于成熟,随着生理机能的迅速健全,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心理开始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具体性与抽象性、随意性与稳定性并存。这就需要把握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与个体生存状况中的种种变化及问题,并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地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如沐春风、和蔼可亲之感,在愉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使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尊重个人生命成长,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品德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素质,从心理结构看,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将思想品德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转化为现实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过程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道德的他律到自律是一种必然,但人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道德的自律阶段,尤其是初中生处于他律的年龄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3~15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将权威人士的意见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客观上来说,现在繁重的学习任务、沉重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上种种诱惑都会使初中生感到茫然困惑、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适当加以他律,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教育能力,逐步走向自律,走向成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出切实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当时流行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无不说明教师的教应该从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方法最重要、最基础的是体验式学习,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模式。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这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自主建构答案或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真实的个体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基于个体认知图式而形成的学习过程,是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参与而获得的知识、情绪、情感、行为上的体验。因此,体验式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学习,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知识才能掌握牢固,情感才会真切,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本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极力推崇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和主次。

它的“先学”就是在教师未开讲前,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预设的最有效的学习指导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和自主学习。

“后教”其实并不是教师讲解,而是在课堂中,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为解决“先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相互”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就是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即“兵教兵”。当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但此时的教师也是一个“兵”,是一个老兵,老兵教新兵也属于“兵教兵”,这种“后教”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而真实的对话,是互动式学习,也是一种合作学习。

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为了检测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与“教”的内容作反思、反馈而进行的深层次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和自我学习。

因此,“先学”和“当堂训练”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是完全符合和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原则的现代教学法。

服务学生的生命成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程应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主张思想品德教育应回归到个体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体现人文精神。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而学习是学生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本能,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满足学生生命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要从学生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更要关心不同学生的学习感觉,使他们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发展。

其次,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的做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是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教导学,要将教师的教最小化,将学生的学最大化。教师应该围绕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

最后,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就是在课堂中临时的、没有预料到的状态下产生的新的火花,使学生获得新的认知,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关注、开发和利用。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同时还要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使他们在课堂的互动中获得生命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