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盲生德育工作中家校协同育人策略

2018-12-29于书召

家长·下 2018年6期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身体力行,教育好子女。要转变陈腐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盲生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更需要家校合作,步调一致,形成一股合力,促进盲生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校合作是盲生德育工作的关键步骤,家校合作机制的建设可以构建有效的盲生德育体系,对儿童自身的成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实现盲生家校合作机制的建设,需要教师与家长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建立众多的交流平台,从而实现长效交流过程的建立。

对于盲童的教育,除了要培养与普通儿童相同的技能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技能需要专门进行培养,包括阅读与书写、定向与行动、生活技能及沟通技能等,这些技能都对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其家长的态度、教育观念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针对盲生的家校协同教育更具有必要性。

盲生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鉴于盲孩的特殊性,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大多顾及其医疗问题,只是消极地等待孩子进入学校,等孩子入学后,家长便认为教育盲孩是学校的任务,把盲孩教育完全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在对盲孩的认知上存在很明显的“无用”“累赘”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要,把责任推给了教师。

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对于残疾人的教育,我国提倡“残而不废”,但很多家长出于对盲孩的保护或由于悲观心理,无法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地教育盲孩,使其精神和心灵上与时代要求同步,因此就无法看到盲孩所具备的某种潜力,只是让其接受简单的教育,实现自食其力。

无法提升教育质量

有的家长虽然认识到盲孩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在家庭中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教育,但因为本身知识技能的限制,无法采取正确的方式,也不能为了更好地教育盲孩而主动去接受教育,所以教育质量得不到提升。

提升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

视力障碍的学生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同样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为了促进盲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与盲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信任,彼此尊重,通力合作,使学校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

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方法

学校要理解家长对盲孩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沟通,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家长能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对盲孩的态度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家长对盲孩的现状比较接受,愿意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状况不接纳,只照顾其人身安全,不关心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是累赘;对孩子过度保护,小心谨慎地对待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越俎代庖,甘愿替盲童承担一切。除了第一种,对于后面几种情况,教师要以专业的精神和诚挚的心态去面对,理解他们的需求,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获得家长的支持。在家长需要帮助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者提供关于特殊教育的知识,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建立完善的沟通制度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学生家庭联系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借此对家长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等。很多盲生存在离家较远或家长不易到学校来的情况,这时就要采取电话、信件的方式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最好能固定一个日期约见家长。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家长开放日,这是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良好方式,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了解。同时,教师也让家长了解到了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通过彼此交流教育心得,实现了双方的互动。交流中,部分家长介绍的一些教育经验对教师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要做好积累工作,提高教育水平。

设立家长教师的交流园地

笔者在与全国一些同行进行交流时,得知一家盲校通过办《盲童家长报》的方式实现了家校交流,具体做法是: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谈、书信、电话等方法来了解盲童在学校的情况和调整教育方法,并形成文字,在《盲童家长报》上发表。同时,学校还在《家长报》中向家长介绍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或经验体会,并且将学生的优秀事例也在家长中进行宣传。通过向家长赠阅《家长报》的形式,为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结语

在新形势下,只要把握住人才培养,就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更是如此。我国对于盲生的教育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家校合作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提升家园合作的紧密程度,真正构建家园合作中的信任机制,为盲生的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