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12-29钟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基础教育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度逐渐提升,然而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语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实践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特别是农村,语言环境差甚至严重匮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升。如何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摆脱传统“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我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在提升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上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本文对其中成效显著的几种途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能为其他的同仁提供参考和见解。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在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为学生构建英语交际的情境和机会,加强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口语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素养。
消除学生内在恐慌,让学生敢于开口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间的交流增多,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下,学生学习的英语可以运用在做题和考试中,但是只要让学生“说”,他们就感到心虚,内心恐慌,不敢开口。让学生不管对错,先敢于开口说,是消除“哑巴英语”的第一步。于是我在打消学生内在恐惧心理的问题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尊重学生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我会放低姿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成为学生的益友;另一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实际个性和不同需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
信任学生
“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会达到自己的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会以一次得失或者一时的不尽人意就给学生“判定”,而是充分信任、鼓励他们,并提出可实现的期待,帮助学生在失意中找到方向,增强主体意识和成功需求,想开口并敢于开口说。
因材施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节英语课上,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不同,能够达成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尤其是农村学生,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设置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创设良好会话环境,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语言交际能力并非只是学好语言,还是一种在某一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更好地应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语言离开了情境,就会成为无缘之本、无本之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因为学生缺乏特定的口语交际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会话的环境,为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奠定先决条件。我在会话语境的创设上会着重挑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场景,如give someone a ring(很多农村的孩子经常会和在外务工的家长通电话)、shop shopping(孩子经常需要自己置办生活用品)等,同时添加趣味性元素,投其所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表演欲,产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说英语的欲望。
巧用对话的中间语,有效缓解对话停顿
学生初步习得英语口语之后,因为基础不扎实或说话过程中的紧张情绪等等,都会发生停顿、卡壳的现象,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怎样说,这会让学生愈发紧张,无所适从,导致对话失败,影响学生对口语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导致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口语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会话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如运用相应的短语来拖延时间,打破尴尬:“Well,now let me see。”此外,这只是一种应急手段,不鼓励学生过多且不恰当地使用。
熟悉语言发生环境,提升英语对话质量
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的,其意义也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和我们的汉语一样,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语言环境的作用,让学生对日常的一些环境有所了解,如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会话场所、双方关系等,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语体的正式度。学生要着重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出现汉语“直译”英语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