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2018-12-29张竹君

家长·下 2018年6期

为进一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校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可以充分发挥力量的阵地。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地方在课程实施中推行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但相对集中在低龄阶段的学生身上,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并不凸显。但并非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不需要增强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相反,职校学生需要提升人文素养,必然要更多地学习接触中华传统文化。

笔者根据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在参与“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中,尝试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探索创新。本校使用的教材是由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共有八册,每一单元以文体分类,在每单元末都设有综合实践活动,纵观前六册的内容,其实很多都有传统文化的身影,如果可以利用好现有的教材,结合职校学生更易接受活动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作用,同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笔者综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整合资源,丰富实践活动资源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加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融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阵营中,例如第二册“文采若云月”单元的“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第四册“世相百态看人生”单元的走进“红楼”——《红楼梦》探究阅读等综合实践活动,都渗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职校学生自身对经典文化文本的内化需求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研习传统文化,整合优秀资源,研发积累适合职校学生的网络课程资源。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红楼人物档案册”等材料,其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不限时地分享给学生,充分挖掘文化中的精髓,积极探寻课外活动内容,以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增强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虽说职校学生对文本研读的主动性不强,但是有些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借助诵读的力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第一册“飞扬诗情”单元的“青春诗会”和“千古流芳——诗心”单元的“古诗重读”。经典诗文必然要诵读涵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古诗文的审美意义更为广阔,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深入文本,领悟到语言的思想、情感,并将其精华内化、吸收和储存,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感受语言魅力,自然也就完成了对语言的审美过程。为了提升职校生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具体实施第一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笔者尝试在班级早读课诵读经典《诗经》;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推出“每日读书一小时”,实行“古诗重读”;在一年级每节语文课开始前设立“诗歌吟诵”的朗诵活动。通过这些贯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诵读,让学生置身其境,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陶冶性情。

创新形式,拓展课堂活动力量

职校学生对事物的关注力不高,决定了他们对于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更大的需求。在尝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时,也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其创新性,采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社团组织等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在课外借助学校社团、校读书节系列活动、学校“十个一”工程德育活动的力量,将课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在课外也能让学生继续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第五册“古典的魅力”单元的“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母语的芬芳”单元的“母语之美研讨会”“群星闪耀”单元的“读书交流会”,还有第六册“文明的进程”单元的“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可以借助这些平台来成立“研学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举行心得交流会、研讨会,通过现实体验、介绍等帮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之美;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一些手机APP来实现学生各类成果的互动展示与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实践成果,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这样一来,既创新了形式、拓展了课堂,也可激发学生更自觉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