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的改革法和“微课”的应用方式
2018-12-29马东玲李杰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电气类、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研究各类传感器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理工类学科,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传感器原理并能够进行简单应用,能够使用传感器测试、分析、处理数据,了解常用传感器的作用,掌握传感器的使用,为智能仪表、电气自动化等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感到深奥难懂,对原理掌握不清。而且,对于部分传感器,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实物对象,学习起来实践性太差、枯燥无味,教学效果有所欠缺。因此,传感器课程的改革很有必要。
改革课程内容设置,奠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基础
传感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到教学中,应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习实践、请教企业专家以及往届毕业生实践反馈等途径,将传感器应用的新知识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够用实践主导”的理念,教学重点在于将知识的学习直接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根据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等进行梳理、归纳,以制作的“微课程”视频作为开放式多媒体资料,辅以书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从而满足学生“互联网时代” “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等整个实施路径。探索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间的关联性,突破课程教学中刻板地以课程大纲按部就班、按图索骥式的教学传统模式。将传感器学习过程与“信号的采集” “处理过程”“测量分析系统”三个方面系统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知识的学习、认知、应用不再是分散的三个模块。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识
探索、改进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以致用”“理论够用实践主导”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实践操作教学、现场教学操作、小组课题讨论、自主创新实验实践课题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课题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引入“微课”教学方法,以微视频的方式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多媒体优越的演示效果将理论课本无法展示的内容深刻地呈现给学生。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将传感器应用实例演示给学生,直观地消除学生对传感器的陌生感,达到结合理论知识说明实践运用的目的,让学生形象地掌握所学传感器知识及其应用方向。
探索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推进人才培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结合
以更加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微课程”视频内容来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以实验和“微课”内容来引导理论知识的学习,体验实际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并及时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工程实践意识,围绕专业要求的传感器知识来实现能力本位的培养。加强实践创新环节,在学期末设计课程实验创新环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来设计课题。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知识,使学生在课题设计、实验实践中完成从理论学习、设计方案到实践操作的整体性学习。通过具有实际应用性的传感器课题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推进了人才培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为了让课程更加适合学生及其培养模式的需要,应转变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微课”作为一种“新概念”课程教学模式来引入,突破传统的课题教学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重构课堂。借助微课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主动性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保证传感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实现,强调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发现式”的课堂讲解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实验室条件以及实验任务自动探索传感器应用过程,并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融会贯通。此外,在教学考核方式中增加实验方案设计分组答辩环节,以增加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有效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与团队写作能力。
总之,在改革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以微课程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使传感器知识学习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贯彻执行能力本位的整体设计思路,重新构建课程教学模式,做到从知识结构理论到实践建立过程的连贯性。同时辅以“四合一教学思想”,从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方法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将这四种能力结合在一起,培养企业真正急需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