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8-12-29刘阳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良好的习惯是人未来健康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尚小,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健康幸福奠定基础,是我们当前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课题,本文从注重细节、树立榜样、持之以恒、感悟点滴、细致观察和适当表扬六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抛砖引玉。
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很多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恪尽职守,改善学校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细节——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是因为思想上的不重视而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从点滴小事做起。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书桌用品勤整理,上课姿势要端正,作业书写要规范,遇到长辈打招呼,垃圾不能随意丢……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开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中小事的积累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品格。
树立榜样——注重教师生活中的言行,为学生提供行为参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很多的行为习惯在不明好坏的情况下,就会通过模仿他人而获得。在学校里,教师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参照。例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就要在学生没到之前就走到讲台,在学生离校之后再离开;要求学生讲究卫生,教师首先要自己衣着整齐干净,书桌整洁;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教师也必须要认真书写板书,笔画正确,横平竖直……这样,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持之以恒——督促学生行为上的坚持,使学生的习惯成自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教导和监督,持之以恒。“欲速则不达”,学生习惯的养成,除了教师的教导,还有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很多行为在学校里遵守,到了学校外面就抛之脑后,学生行为习惯的反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在这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能急躁,不能求快,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感悟点滴——用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认识好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单纯的理论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有时候大费周章地讲一堆大道理,他们却并不能明白。这时,再多的道理、再熟练的背诵都不如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效果好。于是,教师完全可以一改枯燥地说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动、感悟,并从中明白道理,得到熏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勇敢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细致观察——注重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律能力比较差,教师在旁的时候,就表现乖巧、懂事,但要是脱离了教师的视线,转眼就可能和其他的学生“学坏”,说谎、骂人、抄作业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中扮演一个细致的“观察员”,既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敏锐地发现各种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和矫正,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又要利用家长的眼睛,通过沟通教育,引起家长的注意,用家长的眼睛去弥补看不到的地方,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适当表扬——鼓励学生良好行为表现,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有喜欢受到表扬的心理,他们敬佩英雄人物,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先进典型,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时,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意树立典型。可以找一些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知道典型就在我们身边,榜样和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努力也可以做到,以达到用榜样来激发和带领学生前进的目的。
结语
总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促使他们自觉地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学生,进而让这种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这种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