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8-12-29杨茂生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是必要的
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即及时、准确地分析班内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纠正学生的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学生对班级和他人态度不友好,甚至有敌对情绪,遇事自制能力差,经常扰乱班级秩序,不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要及时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动态,找出其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判断其心理障碍水平,妥善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纠正其异常心理,保证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管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学习活动中,或是对待班级都持有积极稳定的态度。年龄的增长会使小学生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难免会出现心理状态的变化,并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和对班级的态度当中。这时,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活动中,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避免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减少甚至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理应发挥其在班级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可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监控,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与班主任共同实现班级的高效运转。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升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既要负责班级管理,又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班级管理融合在一起,使班主任重新审视班级管理的目标、过程和成效,促使其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巩固并不断扩大班级管理效果。
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情感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知和生活心理四项内容。
情感教育
良好的情感不仅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情感通常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容易受事物和情境的支配,很容易因为人、事、物的影响而出现消极行为。对小学生进行情况教育必然要引导其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根据集体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当中的能动性,强化其对班级的热爱,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项任务:一是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避免消极情绪而产生的各种障碍;二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之懂得爱护班级荣誉,获得高级情感的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消极情绪,注意保持愉快的情绪。
学习心理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良好的学习心理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维持,而且会带动班内其他学生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出现最多的心理问题都与学习有关,不少小学生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拒绝与他人交往,漠视集体活动,甚至成为班级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避免学习焦虑、学习疲劳、畏惧等心理现象的产生。
自我认知
诚然,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总体上是不断提升的,但受年龄和外界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片面性和绝对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爱、自尊、自制的心理品质,以自我管理为基础,纠正他人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主动参与班级建设;遇到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要保持自信和乐观。
生活心理
小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注意对学生生活心理的教育,包括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日常消费等,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共同服务班级建设;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乐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班风班貌。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
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差异,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各有特点。与教师相比,小学生看待事物非常简单,处理问题的方法非常直接。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要问题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最为实用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思考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找到学生的性格特点,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内心的想法,教师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完善班级内部管理制度,才能在班级活动中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有的放矢,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小学生的心理都比较单纯,同时学习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因为外界事物的干扰而降低教学质量和效率。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班级管理当中经常会发现小学生存在厌学的心理,如不及时解决,可能会给学生日后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边玩边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改善。同时,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多措并举,提供团队交流的平台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兴趣,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社会,团队交流合作已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且只有在团队合作当中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长处。这种团队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小学生涉世未深,在事情处理上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的日后成长。在班级管理当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团队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有助于学生团队交流和合作意识的提升,使学生清晰地认识自身能力,形成明确的自我定位。
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想要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应该采取多种师生互动形式,组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让班级更加团结有力。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种下善恶的种子,使之明确何为善、何为恶,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将会使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规范,在做事之前综合考量,明确自身定位。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必须要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