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生动性教学
2018-12-29陈萍
新课改教学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初中美术教学作为丰富学生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点课程,更要求美术教师对美术课堂教学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丰富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具备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在近年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发现,由于大多数美术教师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陈旧,导致目前多数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从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生动性教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从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来看,一方面,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承受了太大的学习的压力,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投入并不高,进而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普遍较低。
另一方面,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受限,导致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方法难以及时被美术教师汲取和应用,即便是开展了美术欣赏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主要只是针对美术技能进行教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提升美术欣赏课生动性教学的建议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美术教学强调生动有趣,这就要需要教师及时转化自身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创造价值有效的情境教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教学活动的主角,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然后结合个人表达、小组赏析、作品创作等多样化的形式,来综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强化课前准备
首先,美术教师要十分重视每一堂课对学生的价值意义,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美术教师要做好课堂资料的准备和阅读工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素材基础。另一方面,做好课前的内容规划,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后再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其次,美术教师在课堂前还要准备好充足的教学工具。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运用教学工具进行实践创造,使学生在创造中感受自己的美术作品,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完成实践体验后,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创作,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生动性。
强化教学手段创新
首先,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音乐与美术的结合,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意境氛围,在美术画作中体现出音乐的律动,由此带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画作中的美感。例如,美术教师在进行中国画的作品欣赏时,在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国画时,可以同时播放应景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自然山水的静谧、和谐、幽静,从而体会到美术课堂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其次,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看”与“想”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仅可以通过眼睛,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看”与“想”相结合,这样才能领会到美术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或多或少地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感受,来进一步深化美术作品中的美感,获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认知。例如,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人物画进行欣赏时,就需要引导学生除了观赏作品的五官表情和画面感之外,还要能够在欣赏中开拓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物画的情感空间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厚实。
另外,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进行“谈”与“写”的结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引导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美术作品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尤其是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技巧、美感和思想表达等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强化课后的实践深化
美术欣赏课堂的生动性教学还要注重对课后的实践深化。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培养审美情操的课程,其教学效果和价值在于持续性、延续性和深化性。因此,美术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要精心设计课后的内容,使美术课堂的教学得到持续性效果。例如,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份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鉴赏感受,或者自己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想法和理解的画作等;也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户外体验,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欣赏感受能力运用到户外对大自然的实践中,从而提高其热爱自然的情趣,使其增强对生活的积极和向往。
结语
美术课堂的教学,需要美术教师智慧的付出,在教学中发挥“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学识功底,还要有细心、耐心的教学态度。从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从课前、课中到课后,进行全过程的教学实践,达到全过程的生动体验,进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