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8-12-29林娟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们往往采用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等方式教育学生。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牢牢记住这一核心内容,变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变课程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应将学生的知识接受者身份转变为探究知识的参与者。对待学生,应摒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教师应树立起学生的自尊感,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评价学生时,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挑剔;多一点相信,少一点怀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首要条件。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必须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
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第一件事是先要让学生喜欢教授该学科的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精神饱满,语言风趣;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课堂上要用微笑和生动的语言营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氛围。课后,教师要真心实意、真挚诚恳地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尊重,从而对教师产生钦佩崇拜之情。学生“亲其师”,自然也就“信其道”。
精心设计课堂流程
一个好的开场白,立马就能抓住学生的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就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时,首先生动地朗诵了《鹅》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我的声调、情态立马引来学生一阵又一阵大笑。在这良好的开场后,学生情绪高涨,这也为这篇课文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好的开场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也是相当重要。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一旦遇到了问题,他们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
在教学《白鹅》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位鹅老爷是傲气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鹅老爷的这一特点呢?”这是一个贯穿文章前半部分的主线问题。学生开始认真阅读,然后热烈讨论,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随着电子白板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为一体,能把抽象的概念、淡而无味的图画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比如教学《白鹅》时,通过课件展示白鹅的图片,播放一小段白鹅的行走、叫声、吃食等各方面的视频,学生学起来就会更轻松,兴趣也会随之高涨。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将受用终身。每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中找到问题,能通过自己思考解决的自行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便留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同学间的讨论,以及自己的思考再进行解决。在学习中一定要多动脑,勤思考。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授课时,也应多加指导。学习写事文章,理清事情发展六要素;学习写人文章,学会描写人物所用方法;提出问题,告知学生应如何解决,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当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的方法,并举一反三,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把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在分组过程中,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内在动机结合起来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提出问题后,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争取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可做。汇报回答时,可由组长带头回答,也可由组长推荐组员回答。这样,当任务落到每一位同学身上,上课走神的概率小了,不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少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当然,小组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每一次小组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要正确地发挥自己对小组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当然,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值得让学生讨论,将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用来合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使学生走神、跑题,甚至对小组合作产生厌倦心理。一个太难的问题,如果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会耽搁时间,甚至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问题失去信心。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恰好就解决了“破万卷”这一问题。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既能巩固和扩大教育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可以从各种课外书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