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2018-12-29解彦春
小学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尽己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让每一个成员逐步意识到不仅自己要学会并掌握知识,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从而较好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做了以下研究。
创设合作氛围和环境,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调动学生合作参与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在教学中,为了改变传统面向教师的“插田式”的排列形式,我首先对座位的排列进行了调整,实行“U”形座位排列。将班级的30位学生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平均分成5个学习小组,并做到尽量使每个小组间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均衡配置。使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在小组成员固定后,就要确立每个小组的组长,我选了班中那些发言积极、学习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认真负责的学生为小组长,并号召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思考组名,给组内的学生排列好学号,这里的学号可以不定时更换,谁进步,谁就可以前进一个学号。我发现,这种做法有利于各小组间的均衡竞争,同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兴趣变浓厚了,集体意识也增强了。
确立小组后,为了避免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表面热闹而没有思维碰撞的形式,在每一次教授新知识时,我都会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位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材料,提前思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习惯。
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往往收集不到某些资料,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如果哪个小组有多余的资料,就拿来和其他组员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为了避免那种只听或只看的学生发言操作,我就引导小组长在组内汇报时要明确分工。在课堂回答问题的汇报过程中,我也改变了以前直呼学生姓名进行回答的方式,而是说:“请X组X号同学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这样,使每一名学生意识到,任何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到集体。这样一来,由集体而产生的群动力促进了每个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都能积极地投入小组学习中,使评价整体成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氛围,增强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心中也形成了“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强化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树立合作学习的新的评价理念,掌握新的评价方式,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并能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客观记录和教师评价、组内和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结合的方式,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我经常采取互评互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鼓励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检查、互相评议、互相补充,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再适当点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评价、通过交流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而且能使合作、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多了,我就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聆听、积极思考,能对他人的成果提出问题和建议。开始时,学生们不会评价,这时我就先进行引导,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们也初步掌握了这种评价的几个要点,学会了表达。俗话说:“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毋庸置疑,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荣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评价也应及时给予。当一个小组发言完毕时,我都及时地奖励这个小组,为他们组在小组评比表中加上一分,使每个小组组员受到鼓舞,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做好评价后,我还能及时进行周小结、月总结,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
以上是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总之,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应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鼓励的氛围中开展互助学习。这样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其获得最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