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促数学课堂学习方式创新

2018-12-29陈敏

家长·下 2018年6期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虽然有人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与医疗、经济等领域相比是很小的,但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则认为不然。最近几年,随着家长、社会的需求转变和教育硬件投入的加大,使得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愈发紧密,又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可视听、便于互动等特点,使得其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信息技术步入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通过网上交流平台,与教师和同学间开展自主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并经历一系列搜集资源、利用资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展示等过程。

多种资源促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毋庸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自主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网络是一个知识的大海洋,也是蕴含信息最丰富的地方,特别是搜索功能的日益完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软件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为学生预先构建专门的学习网站,或者为学生提供资料的链接,使学生在课堂中利用网站或者是搜索工具查询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知识时,学生对于“年月日”的由来比较感兴趣,但课本中却没有类似的介绍,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并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百度”“搜狐”等搜索工具自己查询并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将网络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独立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甄别能力还较弱。

此外,在无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同样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显得异彩纷呈。例如许多教师备课往往是根据“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怎么样,后怎么讲”的顺序设计制作PPT和讲稿,虽然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老旧教学模式相比,已经将图片、声音、动画等呈现在了课堂上,但就学习方式而言,还是接受性学习,学生仍然是学习的被动者,教学的节奏仍然是受PPT“控制”的。但是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引入交互式白板中,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则可以摆脱这种结构化的束缚,将资源任意调用,从而使学习更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同时,教师的自主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的自主,让学生的自由生长有了必备的土壤。

多种渠道促交流合作

网络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让线上交流与线下合作分享成为常态。根据学习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协商交流能够促学生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目前即时交流工具软件颇多,有QQ、MSN、论坛、博客、微信、网站讨论区等平台,这些平台在网络环境下能快速以短视频、图、音、文字等形式实现即时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体会,教师和学生也能在平台中进行自评和互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有时为了课堂交流的方便,我也会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个人或小组研究学习的成果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实时连接到大屏幕上共享,提高交流合作的效率,使合作和交流活动更为深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针对“为什么茶杯盖要是圆形”设计了微信交流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在班级微信群中利用图片、短视频、语音等功能进行交流合作,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同一个问题,达到了合作交流的共赢效果。

多种方式促探究创造

网络多媒体提供的资料和合作交流中获得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原材料”,学生只有把原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组织整合、内化储存才能使信息真正服务于自己的学习,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探究创造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利用网络投票软件调查“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学生在得到数据后将自绘图表和EXCEL生成表格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利弊,进一步了解了图表中各要素的必要性和功能,并能在多种形式EXCEL图表的对比中发展数据分析和鉴赏能力,继而能够针对不同主题进行数学图表的自我设计和创造。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才是有生长力的学习。

结语

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借助了现代信息手段,学生在课堂上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也不再是机械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可以预想到,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将会逐渐加大,使得数学课更加开放和包容,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合作交流成为常态,从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