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模式下初中生物作业的设计与落实

2018-12-29张天茂

家长·下 2018年6期

作业的设计与落实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随着新课改进程持续深入,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日益受到广大教师队伍的关注和重视。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在认真研读了生物新课程标准后,认为旧有的以书面作业为主的传统作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生物作业形式单一,片面追求学习效果,量大重复,往往因其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这显然与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探究和实践能力、重视第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贴近生活实际等核心理念相违背。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初中生物作业的设计与落实谈几点个人意见,希望对相关教育者有所启示。

作业布置要向生活化靠拢

作为新课标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生活化教学日益受到教师队伍的关注和重视。而作业布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测手段,亦应加紧贯彻和落实生活化理念,从而更好地在新课标模式下发挥其重要作用。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学科,在作业布置环节践行生活化理念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因此,新模式下的初中生物作业布置决不可拘泥于课本,而应尽量向生活化靠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乐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及相关知识后,布置这样的作业:“奶奶很爱养花,冬天担心花被冻死就把花搬入卧室养,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判断这样做有无好处,为什么?”再如,学习了人体的营养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列出近三天家中饭食清单,运用所学知识并对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分析判断,自己家中的膳食是否健康,如不健康,如何改善?这样,就通过生活化作业布置的方式,使学生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运用能力,更能使其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生物,从而逐步知行合一,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适当布置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

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是新课标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指的是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显然,传统的、形式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是无法满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要求的,而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这一节后,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方式查询吸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家庭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等,课上再让大家讨论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后依据讨论的结果和所学生物知识写出一份主题为“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调查报告。再如,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周末设计一份完全符合健康标准的午餐作为给父母的礼物,并从买食材到把饭菜做好完全通过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类似的实践性作业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有助于其巩固基础、强化理解,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实践性作业的熏陶锻炼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生物科学素养水平必将有较大的提高。

合理布置实验探究性作业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多数理论皆由实验探究总结而来,实验综合素养也是对学生的最高能力要求之一。而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又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能力,因此,新形势下的作业布置要能合理布置实验探究性作业。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究去解释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生物学奥秘的乐趣。当然,教师布置的实验探究性作业不能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并应注意:实验原理不宜过于复杂,材料应容易准备,可操作性强,探究结果要明显。如,在学习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等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课下试着自己制造甜酒、酸奶,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和验证微生物的性质。又如,对于一些所花时间较长且超出一节课时间的实验,如“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等,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后自行设计实验并尝试去完成,完成效果好的可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这样在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结语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立足于教学实践所发表的个人浅见,事实上,新课程模式下初中生物作业设计与落实是一个同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课题,这需要广大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并相互间多加交流。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