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探究
2018-12-29龚天伟
在小学,计算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掌握运算的算法,寻求合理的方法与途径解决运算问题。
激发兴趣,尊重个性,构建和谐美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由衷地喜欢教师、尊重教师,并促使学生喜欢数学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如在教“10的组成”时,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把它随便分成两堆,然后交流分成后的结论。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掌握“10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让学生计算19+28,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有的使用算式计算,如:①19+20=39 39+8=47 ②20+10=30 9+8=17 30+17=47 ③20+28-1=47,还有的用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营造情境美
课堂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心灵与智慧的碰撞。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100以内的加减法》例题中“小括号的认识”的教学,教材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剪掉2个后再剪掉3个,提问还剩几个。学生可以用连减的思路解答,也可以用先加后减的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在算式“10-2+3= ”中添加适当的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让学生经历添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了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环环紧扣,由浅入深,挖掘层次美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巧妙构思,要按照“起点低一点,坡度小一点,分析深一点,难度小一点,层次清楚点”规则准确定位,做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如在计算23+36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出得数。有的同学速度很快,马上就计算出了结果,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这时,并不急于让他表述,而是让速度较慢的同学也探究出计算方法以后,才让同学们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尊重学生想法,体现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讲究策略,多元评价,体验过程美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讲究训练形式,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可以用卡片、小黑板进行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作业盒子,“趣题征解”“巧算比赛”游戏等方式训练。如凑整法25×404=25×(400+4)=25×400+25×4=10000+100=10100,转化法125×32×25可以变成125×8×25×4,改变运算顺序,变形不变值。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在“笔算加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励他们一些小礼物。
合作学习,锐意创新,启迪思维美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能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往往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让每个学生将初步想法在小组中交流、研讨,最后全班汇报、分享成果,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到合作交流探究的乐趣,感到轻松自由,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25×24,学生独学后,小组交流汇报时我发现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如:①25×24=5×24×5=120×5=600 ②25×24=25×4×6=100×6=600 ③25×24=25×8×3=200×3=600 ④竖式计算所得600。面对如此不同的方法,我耐心地听着学生对上述方法的想法,学生经过观察和对比,得出先算出整十数或整百数比较简单。因此,只有更新观念、改革方法、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掩卷遐思,留有余地,体现回味美
纵观目前的运算教学,我们要冷静思考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来挖掘、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错误就会在所难免,教学时如果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课后掩卷遐思,定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