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
2018-12-29胡若楠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围绕学校文化理念进行规划与实施;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探讨了在自主文化引领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学校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以文教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成为落实学校文化理念、彰显学校特色的载体。特色课程是“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对于中小学而言,课程特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每一所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理应在课程建设上走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道路,形成“一校一品”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格局。其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结构和素质发展水平。特色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素质结构,有助于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升。最后,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赋予学校以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变革,尊重和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特色课程和课程特色建设有助于培养、锻炼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驾驭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为一所将“快乐”作为教育出发点的学校,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思考,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学生体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致力于为孩子们寻求一种缓解学习压力、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快乐成长、培养健全人格、为一生幸福奠基的和谐教育途径。我们努力实现“注重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的发展需求,而不是置学生于被动接受课程的境地。”
以课程落实文化理念
秉承国学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特色,本着服务家长,走进学生的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特色设置了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三种类型特色课程,还有武术、乒乓球、围棋、足球、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儿童卡通画、古筝、舞蹈、葫芦丝、佳片赏析、电子创意、手工制作等16门课程,为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找准了起点,为调动更多孩子的参与热情做好了铺垫,为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切实践行并打好基础。
在特色课程的实施中,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五个学会”:学会快乐、学会欣赏、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承担。目前,活动的开展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拓展了家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文体和科普活动的内容和深度,再加以先进的设备辅助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更强,学习效率更高了。面对孩子们喜悦的笑脸,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教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更多的校本课程的教材是隐性的,非具象性的、非物化的。”
武术特色日臻成熟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习练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专心致志的优秀意志品质。结合学校发展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班班、周周开设1~2节武术课,社区学校少年宫也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段设置了武术初级、武术提高、校武术队的课程。武术礼仪、武术校本课程教材等全面的推进,使得武术教学不仅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更成了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亮点,成了展示师生精气神的一扇窗口。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的:“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武术特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品质、丰富了生活、提升了技艺、增进了友谊、展示了才华、张扬了个性,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学校武术文化的魅力。孩子们在欣赏、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多姿多彩。
艺术特色不断彰显
在建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特色艺术课程中,学校聘请专业教师,开设了古筝课程,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小乐器进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情感、培养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程开设之初,学校首先在一、二年级试点葫芦丝特色教学,每周开课2节,旨在通过葫芦丝特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葫芦丝的基础知识,掌握吹奏葫芦丝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自觉参与并养成终身吹奏葫芦丝的良好习惯。之后,分别在三、四年级增设葫芦丝特色课程,教学活动以教师讲解、传授、示范,学生参与练习、搭建活动展示平台为手段,使学生内外兼修、身心愉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能具有一项艺术特长和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直坚信每一位孩子,坚持以教师严谨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精神影响学生,避免用绚丽的课件替代教师的行为。正如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计算机读不懂活生生的人,读不懂丰富、行进、变化中的课堂整体与氛围。” “即使有积极和可为教师代劳的方面,也远远不是教学所追求的促进人的发展之全部。”
综上所述,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文化引领下进行规划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