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018-12-29张艳肖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教师不可能总是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坐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他们“自己来”,通过他们自己做、自己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说,需要学生“自己来”
要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
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要给学生营造愉悦、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与思想负担的前提下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甚至与教学内容无关,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制止或否定,而要引导他们,回归到教学主体上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如学习四年级上册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时,小明帮妈妈烧一壶水,来招待李阿姨。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节省时间呢?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发现了问题。教师把学生发现的问题筛选出来,并进行研讨,对提出的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找到最为合理的安排方法,从而解决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
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创新
小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能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对所学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讨论前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并进行探究,对讨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由两名或多名学生进行交流,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思路、见解、认识。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例5:问一共有多少人?一个学生说:“前排有8人,后排有7人,用加法算:8+7=15(人)”;又一学生说:“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我也用加法算:9+6=15(人)”。这时,课堂上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8+7=15(人)这种做法对;有的学生认为9+6=15(人)这种做法对;有的学生认为这两种做法都对。于是教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0T26Ja5b1xYDADnBJmq52/3d8DWbNq6UT4T0Ar/Fmg0=观点,在交流中也可以对别的同学的观点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样,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创造力。
做,也要让学生“自己来”
在“做”中创新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过去只注重“讲”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了,教师不能再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侧重“教与学”的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亲自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一切让学生“自己来”。
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需要创设动手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究,在实践操作中交流合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创新。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根据他们已有的技能为出发点,遵循教材的编写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习题,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演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声筒”,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相辅相成、有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知识的获取都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口、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思考,这就是在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现并掌握一些规律,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运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回家进行玉米种子的发芽试验,记录试验结果并计算出发芽率;还可以让学生到商场看看不同衣服中各种成分的百分数;也可以收集提取生活中其他场合出现的百分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等。
结语
总之,学校教育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必须要在教学中贯彻始终。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自己来”,正是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奠定基础,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