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 携手共育

2018-12-29凌婉晖

家长·下 2018年6期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成就,这直接刺激着家庭更加专注于对子女的教育。为此,学校应该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家校合作体系,充分发掘家长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最好的同盟军,彼此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生源以外地生居多的农村学校,家长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与城镇学校的家长相比,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普遍不高,投入的时间也不多,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教师。“老师,这孩子我没办法教,麻烦您帮忙管教他。”“老师,我的话孩子不听,只听您的。”“老师,孩子的成绩太差了,希望您能严厉教育她。”这些话语几乎成了家长与教师沟通的主要内容,严重阻碍了家校合作的形成,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给学校和教师出了一道难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促成有效的家校合作?现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提高认识,组建家委会

建立组织是将家校合作工作制度化的基础和主要手段,而家委会就是其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家委会是“家长工作委员会”的简称,是由学校或班主任负责组织成立的家长团体。它包括班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学部)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教师、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因此,要实现家校合作,组建家委会是首要条件。

可是,当我有计划地着手组建家委会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几位家长在听取了我的建议后,竟婉言谢绝。理由有三个:一是工作繁忙,无法抽身参与家委会的相关工作与活动;二是文化水平低,无法承担家委会的任务,怕影响工作的开展;三是生活不富裕,无法为家委会提供资金援助。显然,这几位家长对家委会的职责和作用都认识不足,从心底里产生了抗拒的心理。我吃了几次“闭门羹”后,组建家委会的工作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尴尬境地。经再三反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家长与教师的教育目标其实是一致的,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能把孩子培育成有用之才。所以,要想取得他们的支持,班主任必须要先把自身的工作做好,获取他们的信任,再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了解家校合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于是,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我更加密切地联系家长,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孩子的成长、学习状况,谈谈自己对班级工作的设想,让家长们感受到我对教育孩子的真诚。接着,在学校的配合下召开了“家校共育,实现双赢”的专题家长会。会中我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向家长们阐述家校合作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家委会的职责和作用。会后,当我再次向家长们提出组建班级家委会的建议时,大部分家长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家委会,并且将会大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家校合作也终于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培训家长,增强合作意识与技巧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的家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如果单靠满腔热情,家校合作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所以,必须对家长开展培训工作。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方法等,借此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技巧,训练他们参与具体家校合作活动的能力。家长培训一般包括面向全员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对家长代表的培训和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的培训等。

如上学期,我们学校就举办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讲座。对于家庭教育讲座的意义在学校和教师们看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长们却并不这么认为。一部分认为家庭教育讲座讲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动听却又高不可攀,对于实践没有多大的意义。或是,讲座的内容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听了也没多大意义。为此,家长们的参与度往往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了照顾到更多人,提高讲座的实效,上学期的家庭教育讲座学校改变了策略,把讲座主题的决策权交到家长的手上。讲座前一个月,学校布置每一个班主任征集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把征集到的意见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意见,接着上交学校,再由学校的德育领导归纳、总结,最终定出讲座的主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如,新生的家长关注孩子的适应期和转换期的衔接问题;中年段的家长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高年段的家长关注青春期教育和升学问题等。基于以上情况,学校决定分年段聘请校外专家举行不同主题的讲座,让更多的家长受益。在讲座中,专家们巧妙地把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与家校合作结合起来,在帮助家长解决了家庭教育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合作意识与技能。这样一来,讲座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转变传统观念,发挥家长的最大效用

过去,许多家长认为自己不需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已经把此工作授权给学校了,教育孩子的任务应该留给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来完成。而不少教师也认为部分家长因社会文化水平较低而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导致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些观念使得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极不和谐,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其实,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各有各的爱好与特长,他们的丰富经验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目标的同时,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观念,相信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让家长成为家长会的主角,让家长参与春游、校运会策划,甚至是让家长进课堂等。

就如去年的家长会,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召开家长会通常是先由校长通过广播向全体家长讲话,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划和教育方法等。接着,由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介绍班内的总体情况、学科情况,表扬部分学生、显露一些存在的不良问题等。最后,学困生的家长主动留下与教师们作进一步的交谈。这样,家长会变成了教师们的独角戏,或是学生的成绩汇报会、告状会。时间长了,对于模式如此单一的家长会,大部分家长早已失去了兴趣,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费尽心思,却无法令家长会变得精彩。于是,组建了家委会后,我决定改变这千篇一律的传统家长会模式,让家长成为家长会的主角,让家长会成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交流经验、共商教育对策的交流会。于是,在家长会前,我先召开了班级家委会议,向家长代表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商讨后建议被采纳。接着,代表们商议并确定家长会的主题以及各环节的具体安排,最后分配任务。主要的任务包括:收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家庭教育心得、经验,统计家长的出席情况等。当一切工作准备妥当后,家长会如期举行,家长们在会议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虽曾有意见分歧,但最后还是达成了共识,收获颇丰。教师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协助者,但工作量却明显减少了。可以说,这次家长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被激发了。

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与家长合作的桥梁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以及QQ、微博、微信等信息网络的快速普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影响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通过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或学校网站上的班级家长论坛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微信,因它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普及面广,所以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家校沟通、家校合作的方式。

对于建立班级微信群,刚开始我也是抱着犹豫的态度,但是随着身边使用的人不断增多,也禁不住萌发了建群的想法。我先了解家长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平台的情况,获取数据后,便提出建立班级微信群的建议,并说明建群的目的和意义。在获得大部分家长的同意后才建群,接着邀请各科任教师和家长进入该群。建群后,我并不急于在群里发布信息,而是先让家长修改昵称,明确各自的身份,再与家长们约法三章:一是家长必须要密切关注该群,留意教师发布的每一条信息,并作出回应;二是严禁在群里闲聊家常、发广告或散播没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三是语言要文明,要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能在群里批评教师、责备教师。因为我知道微信群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用不好就会影响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们十分认同这一做法,都能自觉遵守。在群里,教师除了发布一些重要的通知和提出家庭教育的具体要求、做法外,还会把学校或班级举办的一些活动照片、视频发到群里,方便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还会定期分享一些有价值的家庭教育理论或案例供家长们学习。有时也会把班级里一些普遍的不良现象提出来跟家长们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共商对策,为消除不良现象共同努力。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在群里交流教育经验,交流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后的心得体会或建议等。另外,除了建立班级微信群外,我还建立了家委会微信群,方便家长代表们沟通、讨论和商议班级要事。

自从建群后,我发现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关系更亲近了,因为他们通过微信群多了沟通与交流,在教育孩子上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也通过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知道学校和教师为孩子们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心存感激,从而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当然,不管微信有多么方便,也不能取代过往的电话访谈、家访、面谈等家校沟通方式,教师应因地制宜,把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家校合作达到最佳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增强父母培育子女的技能和领导能力,能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校的教育气氛,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当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让它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