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治课堂的情境教学模式

2018-12-29庞成娟

家长·下 2018年6期

“情境教学”的定义

要理解“情境教学”,首先要搞懂“情境”,然后再理解清楚什么是“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里的“生动活泼”,就是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情境教学正是通向生动活泼的新课程的桥梁。所谓情境,相对而言就是对接受新知识和培养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类情况模式,其中包含了学生内外的各种情况。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境有时直接持续不断地与整个学习过程发生相互作用。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的认知与情境理论知识的基本论点为指向,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能随机应变地开展幽默风趣、生动、丰富、求实创新的课堂教学。

微探政治课堂“情境教学法”的非智力因素

情感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境教学是以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人的情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体验。它包括了人的激情、热情认知等等。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必须蕴含教师丰富深厚的情感,才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使其主动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一堂课如果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师的话就比较容易在学生的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的语言表达、情感投入、教学内容感性化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成为一个心理平台,作用于心理,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若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知识、拥有健全的人格,决不能忽视情感因素。

授课实例:讲授“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一内容时,一位学生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学生:“老师,天天说为人民服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你是否在为我们服务呢?”教师:“是的,我每时每刻都在为你们服务。”学生:“那你为什么还拿工资呢?”(这个学生很明显有逆反心理,用课本里的知识教育学生的目的难以达到,甚至出现负效应。)教师:“对啊,老师为你们服务确实不应该拿工资。”(然后故意稍作停顿,学生都很好奇,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我则继续说道:“但是明天上课可能来不了。”(这时,学生都傻住了,不知其所以然)时间差不多了,我便解释道:“老师拿正当的工资报酬就是为了明天能更好地为你们的学习服务。”

这样解释下来,学生都释然了,他们懂得了教师工资的收入毫无疑问本身就属于正当的劳动报酬,教师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只要他们全心全意地教育学生就是奉献了,同时也理解了“奉献”的真正含义。我想如果那时用简单生硬的批评,如“你这个学生怎样问这么古怪的问题,难道你想饿死老师吗?”其效果肯定会适得其反,加重了他的逆反心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客观有效的设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问题的愿望,由此学生的积极思维也被调动起来了。

快乐

卢梭曾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我很赞同这一观点,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确要有点绝招,幽默生动的情境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课堂上的幽默氛围是激励学生的一味调节剂,幽默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悄悄接纳教师所教的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印象。幽默感其实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一些尴尬的场面,课堂中的幽默气氛则能令师生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实例:一次上“勇于创新”的课,我准备了一支圆珠笔,走进教室后很神秘地说:“谁能将这支笔以30元出售?”

班上同学都笑了,纷纷嘀咕:“不就是一支笔吗?”“难道这支笔是用金子做的吗?”“卖30元,难道可以靠骗来卖?”听他们议论完,我顺势将笔放下,慢慢说道:“以一块木板的威力,它卖不了很高的价格,但是如果能加以精雕细刻,制作成一件完美的作品,作为艺术品来卖,就可卖到高价。那这支笔呢?不能增值吗?”一席话忽然把学生的思路空间打开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加上漂亮豪华、吸人眼球的包装,肯定会多卖很多钱。”(有的同学表示点头赞许)又一位学生说:“在这支笔的包装纸上贴上各色漂亮的标签,标签上可以给每支笔标上名号,或写上一句富有情趣的诗词,那就值钱多了。”(不由得引发了几个学生同时站起,准备发言)接着一位学生说:“可以给这支笔配上一段感人的故事,赚人热泪,肯定会吸引一些人来购买,价钱就提上去了。”(创意极好,想得深)又有一位学生说:“把它当作礼品,价钱也就贵了。”此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学们的思考力正在启动,想象力在发挥,创造力在迸发。可以说,设计的预期效果已显现。

智慧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这大概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教育智慧。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或突发情况,采用智慧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智慧的情境教学机智巧妙地摆脱困境,用自己所展现出来的各种魅力去激励学生,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案例:讲授“可持续发展”时, 我播放了几段当前的一些环境问题的短片,并呈现了一些图片与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我:“从这些短片数据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环境被肆意破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评价:的确让人不由得害怕啊,感触很直接。

学生2:“我认为问题已经产生了,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一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治理好,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评价:思路已被拓宽,治理才是根本,想得很深远实际。那么,你觉得可以为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提出什么点子呢?

学生3:“关掉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

学生4:“在汽车销售上要严格把关,从控制汽车尾气上着手。”

学生5:“一次性用具要尽量减少,这些物品既浪费又不环保。”

……

评价:好极了,同学们各抒己见,为自己的生活也为国家想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也都很紧扣当下,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治理得好就利国利民,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需用一种长远的目光来看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相信学生们能捕捉到很多实际问题,也能看到这些问题的背后,富有生命力的资源信息、环境保护措施等等;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子的片面性。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即时效应,更有长期效应,让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体验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一名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是仅仅只上好一节课,而是要随时让学生体验这门课的乐趣与时效性,每堂课都有新感受,从而喜欢上这门课而不是一味排斥。社会进步更新极快,教育教学也需创新,如若一味保持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日久生厌。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运用情境教学方式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政治教学真正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