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三角形变成同心圆

2018-12-29郑友民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1期

“老师,能否让小辉以后周末留校,昨晚我们母子纷争,又是几乎整夜没睡。我不知道怎么办,已是心力交瘁。”接到小辉母亲的电话后,我也陷入了沉思。几乎每个周末,已经就读高中的小辉都沉湎于手机以及和父母无休止的拉锯战中。母子之间一言不合就开骂,争吵成为常态,家中多次听到的,是小辉为把母亲赶走而在卧室发出歇斯底里的吼叫“你给我滚”,和随之而来重重的关门声。

在这之前,小辉母亲和我多次交流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因为小辉在学校里的良好表现根本无法让我把他和他母亲所描述的儿子联系起来。然而,随着沟通的深入,以及与学校心理健康老师的交流,我才发现,在家校、师生、亲子这三对关系中,高中生的亲子关系处理恰恰是很多家庭的短板。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身为家长的我们,往往充当着无证驾驶的“司机”,验证着“小时候,孩子拿父母没办法;长大了,父母拿孩子没办法”这一残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身为家庭、老师、孩子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一方,我感到,班主任有责任也适合在处理好家校与师生关系的同时,充当亲子关系的桥梁,以便让这个三角形稳固下来,甚至把它变成齐心协力、共同成长的同心圆。而我深知,唯有家长改变,孩子才会有变化。所以,我就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孩子母亲的身上,围绕小辉母亲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首先,我想到的是设计“家长游学”活动,邀请家长轮流来到学校,实地观摩体验孩子的校园生活,并在家长微信群现场直播。我特别委托其他家长,多拍些小辉的镜头发到微信群里,以便小辉母亲在没有轮到自己来校观摩的时候,同样能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阳光进取的学习生活状态,当她发现了一个完全有别于周末在家表现的儿子,感到特别欣慰。接下来,成立“家长学院”,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围绕着“亲子沟通”“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等主题,我结合自己有成功也有失败的经历,和家长们一起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也让每一位家长现场分享,反思自己。我们意识到,对于大人来说,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改变沟通方式,降低争吵发生的概率,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找到合理宣泄情绪的出口。

让我欣慰的是,小辉妈妈是“家长学院”每次必到学员,虽然初始的几次,她很少现身说法,但慢慢地,她也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并逐渐意识到,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恰恰是自己问题的投射。父母的习惯、处理事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的确就是拼爹拼妈,只不过拼的不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而是父母的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沟通方式。终于有一次,她勇敢地站了起来,讲起了自己儿时的经历,并分析了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原来竟是原生家庭父亲粗暴教育方式的沿袭。随着沟通的深入,更多的家长在“家长学院”沙龙活动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分享彼此,收获心得,小辉妈妈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因为我深知,家长的切身感悟,远比我的说教有效。

1.把奖状送到学生家里去

学期结束了,小辉获得了期末考试学习进步奖。一般来说,无论是班级荣誉,还是校级荣誉,学校一般都只会把奖状颁发给学生。那么,如果领奖的人是学生家长,是否效果更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之前我就召开过班级颁奖典礼,甚至评选过“班级好家长”活动。但是,这次我想换个方式,我要把奖状送到学生家里去!

寒假开始了,我走上了送奖上门的旅程。几天下来,我发现活动的良好效果远远不是在学校所能比拟的,而当我把奖状送到小辉家的时候,不仅是他和母亲早就在家等候,父亲也特意请了一天假不去工地了。更让我感动的是,小辉的外婆从隔壁乡村徒步而来,手里拎着一只老母鸡,来到外孙家,热情的外婆要把鸡送给我,让我带回家过年。当我把小辉在学校里的点滴进步告诉在场的人时,我可以感受到小辉羞涩的表情,但更多的是被鼓励的欣喜。是啊,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同时,我也对小辉的寒假生活做了提醒和安排。由于之前“家长学院”的多次交流,小辉妈妈也意识到沟通能力的丧失,是家庭中无形伤害着孩子的一把刀,而有效的沟通,一定包含着智慧。所以,我能感受到她和孩子的沟通是有变化的,更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在语气、方式上也在尝试转变。

2.召开“让我夸夸你”主题班会

优秀,永远是激励出来的,即使是高中生,同样也需要来自他人真诚的鼓励,而这样的素材,只要我们有心,都可以收集。学期结束放寒假那天,我把家长微信群里“家长游学”拍到的场景收集起来,做成一张张精美的PPT,镜头中每一个场景,温暖的,不仅仅是家长,更是孩子。

春节开学第一天,我播放出来的镜头,依然来自每一位家长,他们把自己孩子寒假期间点点滴滴的感动细节发给了我,并配上了自己的感受。让我感动的是,在小辉母亲写的文字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现在发现了,当我换个角度看孩子,看到的是儿子的好。当我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得到的是孩子积极的回应。儿子,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只看到你身上的缺点,不应该经常用责备的语气和你交流。在这里,妈妈向你道歉!感谢老师,让我知道人是需要独立的,爱是需要表达的,心是需要沟通的。儿子,妈妈爱你!”当我读完这段话,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每一位孩子,都在妈妈温言暖语中感受来自家人的信任和感动。

3.精心策划“因为有爱”亲子沟通会

亲子沟通会第一个环节叫“萌萌的他(她),你我是否认得出”,让全班同学猜猜其中的人是哪位同学,素材则来自家长事先偷偷发来的他们的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在笑声之余发现:原来,我们变化竟然这么大!在一旁主持的我则悠悠地说道:“我们在悄悄地长大,而父母的白发也在增多。”接下来,则是由当事同学回忆“儿时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很多学生自己早已经忘记,而父母却把这份记忆沉淀在内心深处。第三个环节的内容,是受一个公益广告的启发,主题为“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视频材料反映的是平时生活中,家长对孩子和孩子对父母较为粗暴的语言沟通模式。当与会的人看完相应的材料后,我的一句“你是否也会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最亲的人呢”,引发了在场诸多父母和孩子的共鸣,多位家长和孩子都向自己的亲人表达了自己的歉意,而这当中,就有小辉对母亲的致歉,母子俩相拥而泣的场面尤为感人。而我,则成了一个站在边上鼓掌的人。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在策划以上活动之前,我和小辉曾经有过长时间的沟通,也发现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在母亲那头。虽然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亲子关系改善中,四十多岁的家长要一下子改变自己固有的模式,的确是一个很大挑战。但同时我们发现,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完善自己,只要愿意改变,任何时候都不迟。小辉妈妈就是让我感动的成功案例。

哈佛大学持续76年跟踪了700人的一生,试图揭示“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最后发现拥有“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幸福感最强。作为一线班主任,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我们完全可以成为融洽学生家庭、温暖亲子关系的重要他人,让三角形成功地变成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