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与变构现实
2018-12-29王士强
王士强
诗歌反映现实自是天经地义,关键是反映怎样的现实、怎样反映现实?是反映表面化、概念化的现实,还是反映丰富、复杂、内在的现实?是规行矩步、亦步亦趋地反映现实,还是富于超越性、启示性地反映现实?如此等等。
当今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折的过程中,用诗人西川的话说是“大河拐大弯”,这一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是空前绝后的,此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再有。这样的历史境遇对于诗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对诗歌写作的“现实性”构成了外部压力和召唤。我们时代的写作者,如果不能写出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所发生的变化、所经历的变革,不能写出当代人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处境、遭际,以及个体内心所经历的阵痛、幻灭、重生,那么这一代写作者是失职的。
所以,反映现实、书写现实的确是重要的。这个现实当然既是外在的现实更是内在的现实,是“人”的现实、人心的现实。面对当前极端复杂、变幻、矛盾的现实,需要提倡一种直面现实的态度。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内心,书写真感受,讨论真问题,不虚与委蛇、不自我粉饰、不人云亦云,这样的写作才是更有意义的。有必要重温鲁迅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就其常态而言,“人生”往往是惨淡的、庸常的,甚至不乏“淋漓的鲜血”,对之的书写的确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唯有敢于面对,秉笔直书,才有改变的可能,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力量。当今时代的许多现实书写,貌似在写现实,实际是在回避现实,比如普遍存在的关于乡村的田园牧歌、乌托邦式的讴歌,比如表面化的对城市生活、现代文明的抵制、批判,比如无节制的个我的情感宣泄、心灵呓语,它们虽然看起来也是现实,但只是浮在“现实”的表层,没有建设意义和穿透性,实际上与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现实并不搭界,是一种“伪现实”。
文学意义上的现实需要对目中所见、心中所想的“现实”进行审视、整合、变构。它是一种更高意义、更为完整、更为典型的现实,它需要进入现实的内部,发见其内部的奥秘和机理,同时要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有整体性观照,了解其来龙去脉,对其进行审视与反思,概而言之,既需要高屋建瓴,又需要体贴入微,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关于现实的书写同样如是,诗歌一方面要忠实于生活、直面生活、凝视生活,而另一方面,又需要具有穿透性和引领性,需要发掘和呈现现实内部的可能性,需要具有重构、再造、发明现实的能力,只有如此,才是有价值的,才写出了“真正的”、能够在文学意义上立得住脚的现实。
就此而言,本卷作品关于现实的书写有的处理得较好,有的则不尽如人意。对于真正的写作者来说,“现实”既是灯塔又是陷阱,既需要努力地去靠近,又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总体而言,不可太近,又不可太远,其间度的把握,是写作中时时需要注意、警惕,及时作出调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