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尔巴乔夫改革角度谈“四个自信”的重要性
2018-12-28王建超李光明
王建超 李光明
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苏联模式。随后的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经济领域改革因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而失败,而且致使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经验教训,有利于理解“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即“四个自信”对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增进文明间的融合、打击国际反华势力有重要影响。此外,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也是能凝聚人心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四个自信;启示
一、苏联模式及苏联解体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独特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为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模式的基本特點是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中央集权的缺乏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高度控制的思想文化体制。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几乎控制了所有资源(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其他社会资源),同时国家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二者综合就使国家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力,可以集中力量做事。苏联模式阶段性地适应了苏联甚至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苏联模式也有明显的弊端,越来越阻碍了苏联的发展。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表现为即政党不分、政社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国家监管力弱、缺乏民主和法制。这些弊端就致使社会的活力下降,人们的积极性下降,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于是从赫鲁晓夫到勃涅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进行了在遵循苏联模式的前提的改革,但未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所以成效不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先在经济领域推行改革但无果而终;而后在政治方面也进行变革,但是他的改革是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完全倒向西方的颠覆性的改革,最终埋葬了社会主义苏联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二、苏联变革的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有一定历史时期的改革。但是不是每一次改革都会成功,只有那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和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变革才会取得成功,比如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近代的日本民治维新以及现在的中国改革开放。但是苏联的改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也不符合苏联的真实国情的变革,是完全照搬西方发展模式的失败改革。
(一)在意思形态领域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目的是了解放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活力和积极性,让人们采取实际行动来支持苏联将要进行的改革。随后苏联各界人士就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情况急转直下,除了存在真正支持改革的观点,很快冒出了许多立场:保守的、反对的、反社会主义的、反联邦的、分裂主义等等观点越来越盛行。就连党内第二把手的利加乔夫也公开说道“媒体在丑化苏联的历史”。这场运动,最后演变为了完全否定苏联历史,否定苏联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丑化苏共领导人的彻底失败的运动。
苏联解体已经30多年过去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争论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有以下原因。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其实质就是主动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这是方向性的和原则性的错误。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西方思想潮流以及其他思想充斥在整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变混乱而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除了这个原因,也有苏联长期进行思想控制,突然放松控制,人们心里深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瞬间爆发出来。二者的共同作用,引起了苏联社会的大混乱。
(二)在政治领域
在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提倡“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和抽象“人道主义”。其具体表现为:1用西方的两院制代替最高苏维埃。2用彻底的民主制代替民主集中的组织形式。3党的干部任命方式用选举制代替组织任命制。3放弃苏共的法定执政党地位,转而用多党制代替。4用“公民”的“政治组织”
代替苏共工人阶级的性质。5放弃马列主义对苏共的指导地位。6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
戈尔巴乔夫希望通过政治领域的改革来推动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愿望是美好的。以上的改革措施已经证明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与无产阶级世界观完全对立的世界观。他的改革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背弃了一系列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放弃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反放弃了马列主义理论,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坚持一系列的资本主义的理论。所以,对于这样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四个自信”的启示
以上史实已经雄辩的证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了,苏联也因此解体。东欧的国家也在短时间内纷纷出现类似苏联的情况,共产党下台,国家性质改变甚至国家分裂、打内战。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运动遭受重大损失。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坚持马列主义指导。中国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而且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一旦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类似苏联所犯的颠覆性,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将被断送,中国的伟大历史复兴也将成为泡影。正是在中国现实国情和苏联惨痛教训的基础上,习总书记适时地提出了“四个自信”。中国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持文化自信。
苏联的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两国都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前都面临许多棘手的国内问题;都面临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的危险;都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都面临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难题。因此,即使苏联的改革失败了,但是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即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国正确处理好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困难,顺利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增强独立自主能力,需要四个自信
苏联建国初期面临十分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但是苏联领导人顶住了压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了内战;通过“新经济政策”巩固和发展了苏联经济基础;通过斯大林模式,进一步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是随着苏联模式的僵化,苏联领导人的思想也僵化,逐步失去了独立自立的能力。戈尔巴乔夫前的苏联领导人只敢对苏联模式进行小修小补,而戈尔巴乔夫则完全学习西方。,他们要么迷信苏联模式,要么迷恋西方模式,但这都体现出苏联领导人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以及制度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党的领导,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学习中外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创立的。因此它本身就带有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同时如果要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因此,只有坚持“四个自信”,才能广泛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而不出现颠覆性错误。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的交流需要“四个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军事交往和文化交往。世界的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按照萨缪尔 亨廷顿的学说世界文明有: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儒家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而且他认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会是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处理好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苏联在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上,有失妥当,例如:苏联拒绝使用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体系而自成一家,导致苏联这些领域落后国际水平;在对外援助中,强行推行苏联模式而引发国家间的冲突。中国在国际交往中要吸取苏联的教训,要以开放、包容、批判、自信的心态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特别是在对待西方文明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1仇视和抵制西方文明,比如义和团运动.2完全照搬西方文明,例如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完全推崇西方文明。应该说这两种思潮在当代仍然存在,若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这就需要“四个自信”来调节文明间的冲突。我们既要自信中国模式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也要相信中国文化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借鉴其他文明,充分吸取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所以,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
(三)反击国际反华势力,需要“四个自信”
自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就从未间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的和和平的,显现的和隐性等手段的颠覆之举。特别在和平年代,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手段隐秘,但是效果显著。“和平演变”政策通过国家间的旅游、科教交流、留学生、传媒、援助等手段传播西方主流价值观,最终实现颠覆政权进而建立符合西方标准的政府。苏联领导人,尤其是戈尔巴乔夫,对“和平演变”的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所以,他接受了“多元化”、“公开化”和“人道主义”的理念。中国同样面临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颠覆活动。例如反华势力扶持“台独”、“疆独”、“藏独”,又如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国威胁论”、南海问题、唱衰中国、捧杀中国等等。对于这些言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其本质即打压中国,阻碍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面对这些言论,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才能集中精力谋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才能有效处理国内各种关系,才能不给国际反华势力以可乘之机。此外,坚持“四个自信”也符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四个自信”是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一国的国力可以通过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国强则人民在世人面前展现出积极、自信、乐观的精神态度。同样,一国的国民的对待国家的态度也能反映出国家的状况,国民对国家充分热情和希望,则反映出国家朝积极方向发展;若果国民对国家的事业漠不关心,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则说明国家的状况糟糕。苏联民众的政治冷漠恰好解释苏联什么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体。苏联民众已经失去了对苏共和苏联的信心,反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8.19事件”发生普通民众并无积极反响,苏联解体也就顺理成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好处。所以,人民从心底拥护党,对党有信心,对党的政策信心,对社会主义有信心。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也继续愿意在“四个自信”的激励下,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改革推向深水区,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因此,“四个自信”既是理论指导,又是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五)作为世界大国,“四个自信”是必然
放眼世界,无论古今,只要是地区性的大国乃至是世界性的大国,他们都有共通之处:即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也拥有强大的思想文化能力,他们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古希腊古罗马创造了影响整个世界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中国创造了辉煌的儒家文明;近现代英国创立的宪政体制不但使英国变得强大,而且为世界多国效仿;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号强国,而且吸引全世界的顶尖人才流向美国,“华盛顿共识”更是一度成为世界争相模仿的对象。这些事实强有力的说明,凡是一个国家强盛,必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制定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展出了充满活力的文化文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就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华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下,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四个自信”。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一系列的艰难险阻。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遇到越来越复杂的困難,这就要求党和国家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个自信”。
参考文献:
[1]冯绍雷,刘军: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思考,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2]David M.Kotz,Fred Weir(曹荣湘等译):Russi's Path From Gorbachey to Puti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王建超(1991.01—),男,重庆开州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光明(1993.03—),男,河南安阳人,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