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机场两次降雪过程运行保障对比研究告
2018-12-28王犇
王犇
1.引言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空地保障资源不足、运行信息交互不畅等瓶颈日益凸显。行业运行的系统性决定了基于信息共享的协同运行是破解难题、创新发展、实现共赢的根本途径。尤其是在大面积航延情况下的协同运行,能显著提高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2018年1月2日至1月7日和2016年11月22日咸阳机场两次降雪过程的运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运管委为平台的协同运行的运行优势,为咸阳机场运管委下一步制定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场不利条件运行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积累经验。
2.运行条件分析
2018年1月2日至1月7日西安咸阳机场遭遇连续降雪天气,过程降雪量20.3毫米,其中降雪最强的3-4日降水量超过12毫米,达到暴雪量级,积雪深度达到12厘米;6-7日降水量超过4毫米,达到大雪量级,积雪深度最深时达到16厘米。
通过从气象条件、航班量、资源设备、除冰雪预案、机场不利条件运行模式五方面将2018年5天降雪与2016年11月22日进行对比,全面展现了两次降雪过程咸阳机场的整体运行条件。总的来说2018年降雪,气象条件更差,机场保障航班量更大,资源设备情况有所改善但程度不高。
3.运行指标分析
为了直观的展现机场运行效率和运行品质的提升程度,本章节通过各类数据的分析,较为全面的对比了2018年1月与2016年11月两次降雪过程的运行数据。
从正常率看,2018年比2016年降雪天气下的正常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平均提升了51.08%,放行正常率最低的两天为1月5日和1月6日,也分别提升了31.35和34.88个百分点。具体如图1所示。
从航班取消情况看,2018年比2016年降雪天气下的航班取消率下降50%以上,具体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从出港能力看,2016降雪期间实际小时出港率低,本场出港能力较弱,实际小时出港只占到计划小时出港架次的70%;相对比,2018年降雪期间本场实际小时出港率明显提升,占到了计划小时出港的86.33%。
如图4所示,从平均过站时间看,2018年比2016年降雪天气下缩短了50%以上。
2018年比2016年降雪天气相比,大面积航班延误预案启动次数减少、等级降低,2018年五天内仅启动一次四级响应,而2016年启动一次四级响应,并升级至二级响应。滞留旅客也大幅度减少,2018年滞留1500人,2016年滞留5000人。
4.协调组织能力分析
2018年1月2日-1月7日与2016年11月22日相比,机场运行保障能力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在组织架构方面,成立了以“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组织研判、有效干预”为工作思路的运管委。依托运行决策层、运行协调层、运行组织层和运行实施层的四级运行管控架构,通过“六大协同运行管理机制”协同指挥咸阳机场整体运行,
总的来说,2018年1月2日-1月7日咸阳机场在冰雪天气下的航班保障高效顺畅,旅客服务平稳有序,不利条件下的运行组织和保障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是通过空地协同放行机制,建立空中协调时刻、地面安排航班的联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航班放行的协调性。
二是通过航班分类处置机制,针对临界航班、始发航班、跨区滑行航班进行分类识别,并按照相应的处置流程和处置标准进行航班保障,以提高保障工作的精准性。
三是通过不利条件运行机制,将协同运行与各类保障预案进行有机衔接,前置协同联动,提前会商,结合天气变化及其他运行条件开展运行态势预判工作,并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五天内共计发布进港流量限制13次,有效的减少了航班延误,确保了机场停机位资源充裕,维护了飞行区运行秩序,为有效的开展运行中的协调组织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是通过关键资源统筹机制,建立空域、跑道、机位等关键基础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机制,授权联合运控中心对除冰车、摆渡车等关键保障设备进行统筹调配,提高了现有资源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五是通过地面运行督查机制,按照标准化运行,全过程管控的要求,对保障节点进行全过程管控,通过预警纠偏,减少保障作业延迟造成航班延误的叠加影响。
六是通过运行评估提升机制,测量和评估运行水平,采用事先谋划、事中監控、事后评估的闭环管理方法,通过每日讲评,及时查找运行短板,在连续数日降雪条件下,持续不断有针对性地提升运行组织水平。
5.小结
面对2009年至今单日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雪,咸阳机场运管委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高效、有序的完成了冰雪天气航班保障工作。通过这次不利条件运行,证明了运管委在机场协同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以运管委为核心的协同运行管理体系,对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的运行提升发挥了关键性的组织协调和基础支撑作用,为创新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