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12-28梁梅
梁梅
摘 要:我们的课堂需要深度,但这个“深”绝不是内容上的“艰深”。教师要以“一个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深度与广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效率最大化的。
关键词:课堂密码;学科深度;教育广度;课堂结构
暑期期间,拜读了周彬博士的大作《课堂密码》。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充满着好奇,很想知道课堂存在着什么样的密码,这是玄机,更是诱惑。周彬博士在《课堂密码》中有段极为精彩的话:“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带着这一要述,细细翻看了每个章节。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周彬博士要我们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要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读完全书隐隐觉得我今后的课堂多了点趣味性和有效性,因为我从《课堂密码》中的一个公式———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学科深度:是内容的艰深还是理解的深刻
数学课堂的确要有深度,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偏重于向学生传授那些艰深的学科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内容。一味追求内容上的艰深,学生学得艰难,难以掌握;而理解上深刻,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使学生容易掌握。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中物化这一观点呢?
(一)在好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数学思考。曾听过黄爱华老师执教“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一课,黄教师创设了一个“摆数比大小”的游戏情境。游戏规则是:两人闭眼各摸四张数字卡片,按顺序摆一个四位数,谁摆的四位数大,谁就赢。第一层次:摸出卡片后,从后(个位)往前一张一张摆,每摆完一张,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能看出谁赢了吗?现在赢了是否就意味着最后一定会赢,为什么?第二层次:摸出卡片后,从前(千位)往后一张一张摆,每摆完一张,同样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能看出谁赢了吗?还没摆完,你是如何确定输赢的,为什么?第三层次:摸出卡片后,由学生自己决定将这张卡片放哪一位上。同样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什么将这张卡片放在这一位上?
上述情境極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游戏中思考、感受、体验、表达,游戏的过程恰恰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深刻理解与建构。
(二)通过外在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对数学内容获得深刻理解。“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辅之以必要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仅仅引导学生借助外部观察,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纸片、长方形铁丝框架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办法探索长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量、画、折、比等多样化的操作,获得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理解自然更深刻、更独到。
要使学生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自己须对数学内容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唯有如此,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才不至于浮于表面,而有机会深入到数学内容的内核中来。
二、教育广度:是“人在学知识”还是“学知识的人”?
“人在学知识”和“学知识的人”的差别在“主动学”与“被动学”。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主动学”,所以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乐意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是个好方法。
(一)以生活情境类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
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家具图片,学生指出分别是“橱”与“柜”之后,教师再出示“组合家具”图片。在学生说出“组合家具”并说明是将不同的橱、柜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教师指出:家具可以组合,图形也可以组合。接着,让学生从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纸板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成新的图形,并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组合家具”引出“组合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意义。同时,突出组合图形的形成过程,对后继面积计算的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以生活情境作类比,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
(二)以生活素材感知。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以一种活动式的组装塑料笔筒(笔筒构成:一张长方形塑料纸,一只塑料圆圈,一只塑料圆形底面)为学具,让学生组装笔筒,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塑料圈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做笔筒底的圆塑料片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圆柱的底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圆柱的高相等。教师巧妙地以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作为素材,在操作中感知了圆柱侧面积的构成,为理解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当然,对一个教师而言,“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求教师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以“长者”或“过来人”的身份去体谅与关心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用他们可以搞清楚的逻辑,来解释与重新表达学科知识。要求教师要以“一个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向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学习,与一个鲜活的生命交流,才能学得灵活,学得生动。
三、课堂结构:深度与广度的均衡配置
在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哪种课堂深度与广度的分布,会让课堂变得最有效率?周彬博士利用数学中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来阐明了他的观点:在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深度与广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指出,在当今的教学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着重深度、轻广度的现象。他的这番论述提醒了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把握学科知识的深度,不致让学生畏难,又要注意适当拓展教育的广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要均衡配置课堂结构中的深度与广度,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打造“有效课堂”。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用心去追求和探索。记得海子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在我们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座这样的房子,面朝大海,四时花开!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够带给孩子们这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