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学校体育走向终身体育
2018-12-28谢波
谢波
摘 要: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既是终身体育的学习阶段,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怎样引领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终身体育正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所要面对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教学
一、现状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在学校工作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体育课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但在初中阶段,体育列入中考科目,又出现了考啥练啥,突击训练的怪异现象,这种教学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学校迫于教师的压力或自身的兴趣偶尔还会参与运动,一旦走出校门,能够坚持运动的凤毛麟角。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再想要锻炼却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了。于是中国特色就出现了,占车道暴走的,雾霾天晨跑的,总之随处可见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殊不知体育锻炼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更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其本质还是学校体育这块基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作为
学校体育工作的尴尬地位,有各方面的责任,但更大的责任是我们体育教师自己,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忽略,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轻视,渐渐发展到我们对自己工作的怠慢。学校是个充满朝气的地方,这个朝气就体现在我们学校体育上,这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的展示平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不是靠嘴巴说上去的,而是靠我们体育教师踏踏实实做出来的。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这和我们平常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三、教学
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手段是“两课两操两活动”,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我们以准备活动为例。充分做好热身运动,积极预防运动损伤,道理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根本不顾及中小学生各自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不结合教材特点,使准备活动逐渐公式化。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结合教材特点,制定出能激发学生运动欲望的练习内容,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并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构成及作用,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则,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兴趣才是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在自发的锻炼中去巩固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我们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贯彻始终,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锻炼兴趣,着重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加强学生锻炼意识。使学生在锻炼中不断的提升自我,体会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让运动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体育锻炼能够贯穿学生的生命历程,从而完成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四、责任
要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师,最重要的一点不是你专业素质有多高,业务能力有多强,而是一份“责任心”。有的教师把工作看成自己能为之奉献的事业,而有的教师只是把工作当做借以谋生的职业,这种对工作性质认知的不同,已经决定了你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态度。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才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才能体会到教师的快乐。
五、思考
學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体考分数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种没有创新的教学,只能教出没有理论基础知识,没有正确科学锻炼方法,没有自觉锻炼习惯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一旦缺少监督,就会中断体育锻炼,我们所强调的终身体育,只能沦为空谈。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的误区,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失败。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只有在树立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前提下,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体育活动,才能让学生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学校体育在实施中必须改变过去只强调阶段效益的观念及现状,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我们体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努力调动学生的锻炼主动性。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充分重视目标的分解,在不同阶段,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坚定自己的锻炼信心,只有较高的体育意识和自觉的运动习惯,才是长期坚持身体锻炼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从而达成从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最终目标。
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在终身体育中的导向地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终身体育思想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我们要坚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去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从而完成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总体来看,学校体育仍然是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体育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专业性不足,培训机会及场地器材的缺乏等等,总之,学校体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投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改变重“智”轻“体”的现状,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深化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从而去实现学校体育阶段性目标,以达成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