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正课堂文化及其生成路径

2018-12-28程利金王慧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雅正校本师生

程利金 王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 《纲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指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雅正教育作为东莞市民办基础教育的冉冉新秀,成功将《纲要》精神融入其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中,并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之路。它以构建雅正课堂文化为着力点,在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探索雅正特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民办基础教育之路。

一、雅正课堂文化的意蕴

课堂文化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的体现,是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遵循和奉行的一种文化。雅正课堂文化不仅表现为所有课堂文化所具有的组织文化,更彰显为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理想。

1. 一种理念:以“雅”为基因,以“正”为命脉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古有“雅乐”“雅言”“雅行”“文章尔雅”之说,“雅”是一种从外在到内心、从治学到做人的审美终极目标。正者,匡也,“匡谬正俗”。正身以黜恶,匡思以启智。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相通,意即培养能明辨是非、正己及人、充满着正能量的新人。“雅正”二字合起来表示“合符规范、典雅方正”之意。对教育来说,雅正即是走方正之路,行典雅之仪,办规范之事,办让老百姓满意、大众好评、公平规范的教育。 雅正学校、雅正教育以“雅正”为名,代表的是办学者的文化诉求和教育期望。

2. 一种特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特色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雅正教育作为长安镇基础教育的代表,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提倡用传统文化塑造人的根本,用艺术教育提升人生品味,倡导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长培养、习惯养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学校以“语言艺术”为突破口,打造其特色品牌。

3. 一种理想:以成就高雅人生為目标

基于对“雅正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深入思考,雅正的理想是以“培养能说会道,举止优雅,兼具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时代少年”为育人目标。一方面,通过语言艺术课程,从学校办学优势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从中华民族的大教育出发,培养“卓尔不群”的基础人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语言艺术教育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雅正教育倡导“仁爱、孝顺、礼仪”的德育模式,并以此为主线,培养雅正学子的中华传统情怀,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正是以成就高雅人生为目标的雅正理想,为雅正课堂文化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二、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路径

雅正的办学理念决定了雅正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决定了雅正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路径。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路径与雅正办学理念、雅正精神紧密相连,在突破传统课堂文化模式固化的基础上,雅正课堂文化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支点,以师生文化资源为助推器,以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生成空间,形成了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基本路径。

1. 彰显“雅正”精神,雅正办学理念与雅正课堂文化相结合

雅正学校自建校以来,由雅正人在创建雅正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崇雅尚正、快乐为本”的精神是学校灵魂所系。彰显“雅正”精神,将雅正精神、雅正文化融入课堂是当然之举。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引领是教学自身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以文化引领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内外,充分挖掘教学的文化内涵,以文化的教学方式应对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的教与学,发挥文化对人“春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涵养、教化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建构,促使他们求真、崇善、尚美;二是对课堂教学的引领突出体现在文化对学生精神的引领,“雅正教育”突出表现在雅正文化及其对雅正课堂的引领。学校以“雅”和“正”的外延和内涵为要义创建了雅正教育。雅正学校以“修身心,济天下”为校训,以“崇雅尚正、快乐为本”为校风,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教风,以“正言雅行、德艺双馨”为学风,雅正教育理念不仅塑造了雅正精神,也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弥散在雅正办校的每一个细节中——雅正的育人模式、雅正的课程体系、雅正的教学管理等。校园环境别具一格,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具有中国古典庭院式风格;校园布局独具匠心,文化景观堪为精致,让校园处处渗透着雅正精神。

2. 凸显特色文化,雅正校本课程建设与雅正课堂文化相统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堂文化生成的基础。雅正课堂文化为凸显特色文化,专注校本课程的研发。雅正课堂文化的生成过程不仅是充分利用、整合校本资源的过程,而且是课程资源再生的过程。雅正以教材和教学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创新,并用于实践,呈现生本的课堂文化,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发展了雅正的校本课程,形成雅正特色课堂文化。雅正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本研训形成独特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整合优化、生成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雅正以“雅”“正”为校本课程研发的底色,开设“崇雅课程”和“尚正德育”,并长期开展各种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人文、走向社会,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有所长、能说会道、阳光自信、举止优雅,兼具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雅正学子,这是雅正校本课程与课堂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目标期许。

3. 坚持人本主义,师生的文化资源与雅正课堂文化相契合

“以人为本”是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内核。雅正教育提倡用传统文化塑造做人根本,用艺术教育提升人生品味,积极开展“全面发展的人”之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与培育的探索,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现代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高度契合。课堂文化的生成说到底是师生间共情的产物,只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人,才能抓住课堂文化生成之根本。挖掘师生隐形文化资源是展现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而且为课堂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生长点。师生文化资源是指“以非文体形式出现的、以精神氛围方式存在的、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包括自身体验在内的人文资源,即教学过程中显示出的师生思想情感、审美认知、生活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主观资源”。雅正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雅正文化得以创生的前提。雅正课堂注重师生间的共创共享,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用自身的文化积淀、人格魅力等文化素养展现精彩的课堂艺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独具个性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审美情感等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均会发挥作用。学校把“以人为本”作为课堂文化生成的内核,传递人的内涵和意义,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4. 创设生成空间,育人环境与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相和谐

和谐的育人环境是课堂文化生成的保障。和谐的育人环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和谐校园环境,它表现为校园内的硬件设施环境。二是由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营造的和谐情感环境,即隐性环境。显性和隐性的育人环境在课堂文化生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使课堂文化的生成空间不断增大。优美的校园环境往往让人身心愉悦,激发思维灵感,而隐性的育人环境要求树立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念,培养团队协作和共享精神,支持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精神。雅正学校作为高水平、有特色、重需求的现代化优质学校,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努力为雅正师生营造一个优美宜人的家园式校园环境,并积极发挥精神家园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环境有亲切感,让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学校更注重发挥“雅”“正”理念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的运用,让雅正的课程体系、校本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如学校一直致力于培育平等和谐的课堂价值观,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形成团队协作共享精神;并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打造健康有效的育人环境,为雅正课堂文化的生成不断增设空间,让课程资源的整合更优化。

三、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特点

课堂文化生成就是教师把隐性的文化形态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具体而言,课堂文化生成是在教师、文本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中发生的一种创新或升华,因此,课堂文化的生成是生成性思维关照课堂教学的结果。雅正课堂文化的生成正是这种思维在教学上的成功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雅正学校办学成功经验就是雅正教育的自然生成。因为雅正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活动实施、课堂管理、育人环境等方面都为课堂文化的生成提供孕育的土壤,可以说雅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成性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规律,外在表征为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特点。

1. 创新性

課堂文化的生成本身蕴含有创新之意,雅正文化课堂生成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从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到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这种创新渗透于雅正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雅正课程的开发,是打造雅正创生文化的源泉。课程设置别具匠心,在保障基础性课程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特别开设“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拓展型课程,以及由此衍生的以活动为主的体验型课程,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在拓展型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重点突出“语言艺术”特色课程,组织以专家领衔的团队,特别设置了“语言艺术”之“崇雅课程”体系,先后研发了“经典鉴赏”“雅正故事荟”“播音与主持”“儿童话剧”“相声与曲艺”“小小解说员”等特色课程,让语言艺术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雅正课堂文化的创新性是打造雅正品牌核心要素。

2. 双向性

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双向性是针对传统课堂的单向度而言的。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忠实有效地将国家课程教给学生,从知识到教师到学生是一条单向的线性关系,教学的重心在于目标或结果的达成,而这个目标或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教学预设的实现。雅正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设计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及情感体验,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并进行合适的预设,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现、表达、体验,如雅正文化大讲堂、雅正文化大舞台、雅正文化大课间等体验性课程;学校搭建的各类文化活动平台:经典诵读比赛、文化大舞台、传统文化艺术节;学校独特的德育教学模式:德育处每周布置周末“德育作业”,每周六定为“孝顺父母日”等。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不仅让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彰显,也让学生生命价值得以真正体现,雅正课堂文化也在这种师生对话交流中自然生成。

3. 共生性

雅正课堂文化的共生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构建课堂的民主文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总是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雕琢,在这种雕琢过程中,教师或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对学生的理解和重视,这种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文化的创生或发展。雅正课堂通过崇雅课程和尚正德育搭建师生、家长互动的各类文化活动、研学课程,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如根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要求,将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功能充分结合,以“探究传统文化”和“提升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极大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情感融合,构建雅正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师生在这种共同体中积极地互动和对话,在交流中增值、繁衍新的意义,实现雅正课堂文化的再生和创造,这种共生性不仅让学生受益、得到成长,而且教师也在共同体中不断成长。

4. 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课堂文化生成的必要条件。“课堂文化的开放性体现课堂文化具有自我发展的功能,其本身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校园文化、外在环境等紧密依存、共荣共生。”雅正课堂文化生成的开放性指构建雅正和谐、民主的生态文化课堂。“和谐”指雅正与社会的融合,雅正师生间的融洽,雅正与雅正家长的融合;民主意味着在课堂上师生间可以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在和谐的生态文化课堂上,教师接纳学生提出的观点,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尊重学生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的成长过程, 倾听学生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的真实体验,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校正是通过营造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内外交流的融合,让雅正的教学资源得以更优化整合,让雅正文化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杨天志.“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54-156.

[2]张雁军.课堂文化:内涵、失衡及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5:131-133.

[3]林慧平.新型课堂文化的诠释与生成[J].教育研究,2015,5:102-104.

注: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科研项目“构建‘家校联动国学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GH548)、东莞市教育科研2016年度规划课题“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编号:2016GH33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雅正校本师生
Estimation of far-field wavefront error of tilt-to-length distortion coupling in space-base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李开先曲学思想的初探
论词学概念“雅正”中的诗教传统
麻辣师生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