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重构
2018-12-28万振环
万振环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快速融入到各行各业,很多工作岗位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技能操作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需要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满足工作岗位日益发展和变化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体系;重构;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0-0042-03
一、课程教学现状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有据可依的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在大学通识课程中,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1]。200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结构、知识体系、实验体系和理工、医药、农林三大专业类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2]。2016年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学时安排上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分级教学的思想[3]。
教指委发布的“教学基本要求”,以“4个领域×3个层次”描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科学教学体系;以4项“能力结构”,即计算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网络协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实验体系;以知识单元、知识点、实验单元、技能点定性并定量地表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从经济社会对人才在计算机能力结构的需求出发来思考和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实验体系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般教学规律。
2.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1)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分布情况
课程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南,既展示了教学活动的过程,又蕴含着课程教育的功效性。分析教材的过程与功效,就可以察觉教材的教学主张[4]。笔者通过统计福建省89所高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知识模块构成显示,发现不论是普通本科还是高职专科,不论是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还是校本教材,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这三个模块都是教材里比重最大的部分。笔者在与一些高校接触过程中发现,选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主要参考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教材是否有详尽的学生可自学的项目和案例;二是教材内容是否包含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内容;三是教材是否贴近学校的专业特点。
以厦门地区7所本科院校教学大纲为例,教学大纲中课程内容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基本相关,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在7所院校中都有开设,这三个部分所占的学时也都超过了各自大纲总学时的50%。
总的来说,当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体现的是技能性为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想。
(2)教学和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部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机房授课,开设在大一上学期或下学期,采用必修课的形式。一些高校在小范围开展了分级教学,个别高校采用先测试通过则免修,不通过则必修的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高校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机考的形式,虽然授课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机考普遍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题型和考纲要求为标准。
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依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等发展极为迅速,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使得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应用型课程远远滞后于学科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分散交叉,很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往往从教材到教学过程都是以名词解释为主,也就是解释了“是什么”,却难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5]。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无法涵盖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能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要跳出特定的应用软件、硬件限制,让学生能抽象表达计算模型、原理、方法及实现,举一反三。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不仅紧紧围绕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知识内容,而且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也体现了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6]。
在调研多所高校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应用软件知识广而不深
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其比重甚至超过总课时的50%,有些高校干脆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内容作为课程的授课内容。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办公软件,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在高校日常授课中涉及到的办公软件知识点却集中在简单应用和重复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编辑内容。稍微复杂一些的如毕业论文排版所需的样式、目录、分节、尾注、批注、邮件合并等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接触到;用人单位布置的简单报表、表格、图表学生竟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汇报、答辩用的演示文稿很多学生都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堆叠。
2.专业和岗位需求知识涉及较少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及不同的知识模块[7]。在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新时代,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办公上,还广泛应用在专业岗位上。以医学院校为例,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学生工作后接触最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将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是很多医学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并没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上手,要逐渐熟悉和学习HIS系统,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不应作为一門独立的课程来开设,应保持其与专业课程、专业岗位的联系,课程的知识结构应能体现专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有所增减。
3.与学生既有知识重复
随着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以及家庭电脑的普及,很多大学新生入学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储备。再以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技能性为主的内容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体已不再适合,也不能满足大学新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技能训练,高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应是普通计算机技能的再训练,更应是技能背后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学科规律的应用。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重构
1.要内化计算思维模式,注重“通”与“专”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要体现内化计算思维模式,涵盖专业岗位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注重工具性课程的“通”与“专”。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学生计算思维、信息素养等的教育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责[8]。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和优化,将原有课程中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9]。课程内容要结合专业岗位要求,引入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要打破知识的学科框架,与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合,教学案例从岗位中来,实验操作到岗位中去。工具性课程的“通”要教给学生计算思维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碰到不熟悉的软硬件能快速上手;“专”要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和技能讲深讲透,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提高效率,还要能举一反三迁移知识和技能。
2.梳理课程内在逻辑,体现与岗位应用的融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体系重构,要摒弃计算机各学科的简单拼凑形式,梳理课程内容内在逻辑,还要体现课程内容与岗位应用的融合。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需要理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当前教材和大纲的知识体系,不管是按計算机专业学科选取的基础内容划分章节,还是按照日常应用软件划分的章节,或是以综合项目、综合案例划分的章节,知识的逻辑联系是松散的,知识的耦合顺承是生硬的,结果就是学生学完课程,好像学了很多知识,做了很多练习,可到工作岗位遇到新的应用操作,还是不能很快解决问题。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将松散庞杂的知识进行高度的抽象汇聚,以一定的逻辑脉络串联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案例、项目课程结构,看似解决了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学科知识内在逻辑联系,并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留给学生的只是孤立问题的解决经验。
课程内容的构建还要体现与专业岗位的融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跳出计算机学科知识的框架限制,研究不同专业学生、岗位需要的计算机知识,熟悉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和方向,才能在内容的架构上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合理分配课程内容比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比重分配,要取消学生已掌握知识部分,弱化识记性常识,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排版和设计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学过的内容和一些常识性的识记内容应取消或减少,增加学生信息检索、文献检索、搜索引擎方面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办公软件的应用依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要淡化基本编辑和格式的操作,加强学生综合排版和设计的能力,要淡化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加强学生应用软件一般操作规律和一般操作原则的归纳能力。
综上所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重构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许多行业兴起了以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为指导思想的新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期间培养各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网络技能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工作后对行业信息化的推动成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符合信息化进程的新要求,是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材滞后、知识陈旧、教学思维模式固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谢明华.教学主张的形成途径[J].考试周刊,2018(30):10-11.
[5]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55-58.
[6]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7]尚现娟.浅析以技能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73.
[8]邹帆.计算思维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PBL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12):81-85.
[9]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9-62.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