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神、仿形、仿言”实现读写联动
2018-12-28蒋荣吉
蒋荣吉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词句积累丰富,但他们的习作为什么依然表达无序、空洞枯燥呢?调研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朗读感悟、品词析句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使得阅读与习作教学呈现了“脱钩”现象。学生的习作要经历立意、构篇、表达等过程,习作应从模仿开始,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中仿神、仿形和仿言,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联动。
一、阅读中“仿神”——学会立意
文章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作者通过文字的“排列”,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读者,成为教育的样本,从而达到用文章交流的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意,也就是文章的“神”。立意是发生在写作之前,它包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动机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安排,每个单元均有一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立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这种“意”的存在,体验这种“意”的影响;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课例”学会立意,明白为何而写?写给谁看?达到什么效果?请看习作教学《我的妈妈》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写《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想向读者传递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想传递给读者一种爱国的精神,让读者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骨气!
生:他(作者)想向读者传递勤奋好学这种精神,让读者明白“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师:说得太好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使命”所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的立意所在。这次习作你为什么要写你的妈妈呢?预设的读者是谁?想向读者传递什么?谈谈你的想法吧。
生:我想写给我的小伙伴看,让他们了解我的妈妈是一位勤劳的人!
生:我的妈妈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我想向读者传递乐于助人的精神,让读者明白只有每个人都有了爱心,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
师:目的很明确,你在用文章传递正能量,这是一个作者应有的使命。习作有了写作目的和主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这个主题选取材料吧。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出,在《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章带给读者心灵上的冲击——爱国、勤奋的精神,让学生品尝到文本的精神食粮,体会文章的存在价值;同理可推,在《我的妈妈》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写“妈妈”?想要传递给读者有关“妈妈”的哪些信息?这样在阅读中明理,在习作中学会立意。
二、阅读中“仿形”——学会构篇
一篇文章的完成要经历作者谋段构篇、素材选择、条理表达等几个环节,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会感觉跟着作者的清晰思路行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的习作往往不知道该选取什么内容去写,也不知道按照什么顺序去写。究其原因,在写作之前学生缺乏“构篇”的意识和技能,没有按照一定顺序安排所要写的内容,才会使文章缺少外在的“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再现作者写作前的构篇场景,感受作者选择素材、表达顺序等写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去寻找文章外在的“形”;在习作教学中迁移这种写作技能,学会构篇,下面,就以《记一次广播操比赛》的习作指导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在写作之前我们回忆一下刚刚学过的《虎门销烟》这篇课文,该文除了具体写销烟过程,还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生:作者还写了这一天虎门寨的天气情况和前来观看的人很多!
生:还写了老百姓的表现和销烟的成果!
生:开头写了“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结尾写了历史意义。
师:(总结)是的,作者先写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写了销烟之前的壮观场面;接着,写了销烟的过程;最后,写了销烟的历史意义。(教师随机板书课文脉络)这样才使得故事有一条主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结构。
师:我们今天要写的《记一次广播操比赛》这篇习作,你想写哪些内容呢? 你在动笔之前怎样安排这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规划一下。
生:我想用倒叙的方式来写,先写我们获得比赛第一名后大家的表现,再写这次比赛的过程。
生:我想按照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写,比赛过程详细写,比赛前的场面描写和比赛后的感受略写。
师:同学们都很棒!你们有了一条写作的“主线”,学会了选材也学会了内容的安排。
从以上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住了《虎门销烟》写作材料的选取,弄清楚文章的写作顺序,再现了作者写作前的构思;在《记一次广播操比赛》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比赛学会选材、学会构篇。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外在的“形”中真正“触摸到”文章的结构,迁移到习作中来。
三、阅读中“仿言”——学会遣词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美词句,这些词句在文中起到了扮靓语言的作用。那么,学生在阅读课中词句的积累又该如何“转借”到习作语言中呢?笔者认为,词句积累的教学和学生习作教学是不可孤立存在,而应在阅读教学中感受词句的妙用,在习作指导中学会借用,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不仅关注词句所表达的“意”,還要关注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以达到表“言”的作用。请看《菊花展参观记》习作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沙沟湖美吗?大家该如何把这次参观写到习作本上呢?
生:沙沟湖很美,参观的人太多了,菊花非常好看。
师:这就完了?我们就这样写习作能行吗?老师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虎门销烟》中的一段话,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吗?请看大屏幕!
(师映示: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师:模仿这段话写一写你眼中的沙沟湖吧!(学生模仿写)谁来展示一下?
生:国庆节长假的一天,天气晴朗,湖水、蓝天、鲜花,把沙沟湖装点得分外美丽。前来观看菊花展的人流如潮,把沙沟湖公园挤得水泄不通。
师:非常好!你看习作是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来写的哦!
以上课例不难看出,学生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描写环境和场面的范本语言进行“改造”,转借到自己的习作《菊花展参观记》中,在解读文本中感悟和积累语言,在习作中模仿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了语言的建构过程。
语文教材呈现给学生的语言材料是显性的,而表达的形式却是隐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心解读,善于点拨,帮助学生破解立意、构篇以及用语的密码。在习作指导中给学生一个“范本”,让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模仿写作,习作指导也就多了无数个“例文引路”,实现读写联动,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才能够迅速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