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读写迁移”的学法指导
2018-12-28陈林静
【教学过程】
一、提炼信息:“课文写了什么”
1. 在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中,隐藏着一颗璀璨的“西方明珠”。一千六百多年前,有一位僧人乐尊路过这里,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思就是“沙漠的高处”。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迅速知道的?
3. 抓住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独特的句子进行内容的概括,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我们习作中也可以适当运用这样的句子,文章会条理清楚,别人读起来也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习作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通过阅读领会课文表达的技巧,从只关注“教法”转向到关注“学法”。
三、比较阅读:“课文怎么写的”
1. 读一篇文章,我们知道了作者大概写了什么还远远不够,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
2. (出示“景点介绍”)这是去莫高窟游玩时候游客手册里的介绍,同样让人们了解莫高窟,和课文对比阅读一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3. 我们有了一个发现——《莫高窟》景点说明,簡洁地给我们提供了莫高窟的关键信息。课文《莫高窟》把说明与描写相结合,文章详略得当,用词用句十分见功夫。有没有好坏之分呢?为什么?不同的实际需要,需要不同特点的文字。
4. 再看课文《莫高窟》,作者重点想让我们了解莫高窟的什么?(彩塑和壁画)
5. 自由读读这个两段文字,继续想想作者怎么写好彩塑和壁画的。比较一下这两段的相同点?我们通过比较阅读,会有更多的发现。(同桌讨论,两层预设)
(1) 段落结构:两段文字都是先概括后具体,先类型后典型。哪里概括?哪里具体?(标示)
(2) 句式特点:①排比的句式。(标示)读读这样的句子,给你什么感觉?②语言的对称美。老师先说一个,你们找一找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句子,还有没有?(标示)再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对语言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读写迁移的结构看阅读的理解,如结构理解、语言理解等与习作的语言基本功存在稳定的正相关,阅读教学也应该抓住这样的对应关系,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
四、品读实践:“句式我也会写”
1. 彩塑(第二自然段)
(1) 谁来读读这段文字,通过朗读表现出彩塑的特点?你读后对彩塑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2) 这样的彩塑有两千多尊,同学们请看。据说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最大的有9层楼这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大。看了这么多塑像,你一定有话要说,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游客,你会怎样赞叹呢?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像这样的连声赞叹,就叫——啧啧赞叹!
(3) 作者在这里的描写是平均用力了吗?具体写了什么?(卧佛)卧佛长达16米,数字的列举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卧佛的长。如果描写对象较多,我们既要有整体的概括描写,也要对特点特别突出的事物进行的具体细致描写,这样才能真实可感。
2. 壁画(第三自然段)
(1) 推荐一位同学,读最长、最美的第3自然段。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应有尽有。
(2) 自由读第3自然段。这座“艺术图书馆”里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艺术精品。看看壁画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读着壁画上一个个身子轻盈的飞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
(3) 作者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让我们接力读一读(师生接力读),你们看,前四个字是作者的观察,后四个字是作者的想象。
(4) (出示系列飞天图)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共有4500余尊之多,敦煌就是飞天的王国。看看省略号,再看看老师给你们看到更多的飞天,发挥你的想象。用文中这样简洁、对称的语言,试着写一句,同桌互读。请同桌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水平越高,越可能发生迁移。文章的篇章结构,特别是一些简单段式、句式,只要在阅读的时候读清楚,讲明白,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就会写出结构比较规范的内容。
五、拓展交流:“团队读写交流”
1. 课后有三个合作选项,同桌商量选择其一。下节课,大家以同桌两人为一组,选择性地交流汇报。
(1) 选项一: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课后查阅了解另外两大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向大家介绍。
(2) 选项二:读一读《道士塔》 《圆明园的毁灭》,思考交流,与《莫高窟》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3) 选项三:选择家乡一景,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利用课文的思想线、人文线、读写迁移线,设计富有语文味的活动,设置引发兴趣的交流话题,实现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具有无限生长可能性的语文教学。
(陈林静,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百家湖小学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