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戏台建筑空间形态分析及利用
2018-12-28桑轶菲应佐萍
桑轶菲,应佐萍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1 概 述
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戏曲发展历史而演变的。北宋时期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很多“勾栏瓦舍”,这瓦舍即城市的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中设置的演出场所称作勾栏,即戏台子一类的建筑。这说明戏曲发展到宋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演出场地。浙江省是南戏的主要发源地,随着宋室南迁和戏曲演出本身的需要,浙江出现了大量的戏台。和南戏产生发展同时期的南宋钱塘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一书,记载了当时杭州城的众多瓦舍:“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伴随着南戏的发展,戏台建筑在浙江城乡遍地开花。数百年风风雨雨,全省保留至今的古戏台已为数不多,以明清建筑为主,主要分布在温州(以永嘉较多)、宁波(以宁海较多)、绍兴(以嵊州及绍兴较多),其他地市有少量留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戏台,在建筑空间形态上也不尽相同,例如水乡绍兴保留的一些明清古戏台,依水而建,把河港水系与戏台建筑融为一体,呈现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空间格局。
今天,如何在规划乡村公共空间的同时,结合古戏台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村镇文化建设中,规划建设的公共文化中心,其功能和形式都与古戏台一脉相承,但比古戏台更丰富全面,更具时代感。借助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分析不同古戏台本身建筑空间格局的差异,让古戏台的保护与乡村文化融合,可以使古戏台重新发挥其在建筑与文化传承中的桥梁融通作用。
2 古戏台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一般认为,戏曲源于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1]。随着戏曲的逐渐成型,“娱神”和“娱人”这两大功能逐渐明晰,作为戏曲演出场地的戏台建筑,也围绕着这两大功能而设计。反映在戏台建筑的空间格局上,一方面是戏台与宗祠、庙观等主体建筑共同组成的建筑群在空间上的形态和序列,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多数戏台建筑的“三面台”形式与周边场地、厢房之间的关系。
2.1 不同类型的戏台
越剧、绍剧、婺剧、瓯剧等众多地方剧种,构成了浙江这个戏剧之乡浓厚的艺术氛围,也使戏台建筑在浙江城乡各地涌现。全省现存的古戏台主要集中在绍兴、温州、宁波、金华等地。从戏台的功能上来看,有依附于主体建筑的戏台,如寺庙道观戏台、宗祠戏台、会馆戏台[2];也有独立的戏台,如公共戏台、临时戏台等。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戏台
从浙江古戏台的来源上讲,一部分源于宗祠庙观,一部分源于民间的古舞亭和舞楼,其建筑选址和建筑形式也各自不同。从表1也可看出,源自于宗庙需要的,多以娱神为主要目的,戏台多建于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与主殿相呼应,戏台建筑本身也较恢宏,装饰精美,以衬托宗庙主体建筑的格局。而发端于民间舞亭的独立戏台,以娱人为其目的,则选址灵活,建筑体量相对较小,显得更加随性、亲民。这也体现了功能决定形式的建筑规律。
2.2 以戏台为客,位于建筑群轴线一端
图1 嵊州城隍庙古戏台
戏曲的一大功能是“娱神”,戏台建筑必然和宗庙建筑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从现存的浙江古戏台来看,以宗祠戏台、庙观戏台为多数。遗存的古戏台建筑,最多的空间格局是位于宗庙中轴线的外端,和宗庙的主体建筑构成具有严格主客关系的建筑群。以宗祠的祠堂、庙观的主殿为构图中心,以戏台为客,相对于主殿布置,以体现演戏时“娱神”的功能。
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的嵊州城隍庙戏台是一处重檐歇山顶的山门式戏台,位于城隍庙的中轴线,坐南朝北,与正殿遥相对应,见图1。中轴线自南而北分别是山门、仪门、戏台、正殿、后殿,围合成三进院落,其中的中间院落由正殿、戏台、东西厢房围合成一个祭祀的场所空间,又兼具看戏的功能,见图2。在很多地方,戏台还和仪门、山门结合,形成过路台的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宗庙戏台的建筑格局,在这类建筑群中,戏台居从属地位,但往往也是中轴线建筑序列中的一个重要建筑,这也是其功能的建筑表现。戏台在建筑群中居于主建筑的从属地位,是其“娱神”功能的体现;戏台位于中轴线的另一端,前面通常是一个开敞的场地,有些还带有东西厢房,这就体现了戏曲功能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并进而附上了教化的功能。现存的古戏台大多采用这种形式[3]。
图2 嵊州城隍庙平面图
我们考察了几处现存的宗庙古戏台,宗祠戏台的看场进深通常是戏台高度的1倍左右,如嵊州施家岙的施氏宗祠戏台,看场进深和戏台总高均在9 m左右;宁海县魏氏宗祠戏台,看场进深和戏台总高均在7 m左右。而庙宇戏台的看场进深甚至会超过戏台高度的2倍,更见开敞,如图1的嵊州城隍庙古戏台,看场进深25 m,戏台总高13 m;绍兴的舜王庙戏台看场进深22 m,戏台总高约9 m。
2.3 反客为主,以戏台为主体建筑,居建筑群中心
戏台在发展过程中,观演、集会的功能日渐上升,有些戏台建筑虽然仍从属于宗祠或庙观,但因其单体建筑的体量较大或者建造工艺精美,在整个建筑群中反客为主。例如宁海县的一些“三连贯”、“二连贯”戏台,恢弘的建筑、精美的藻井,堪称古戏台精品。
图3 宁海胡氏宗祠古戏台
宁海县岙胡村胡氏宗祠戏台,始建于清朝中期,现存的三连贯藻井的建筑式样是20世纪20年代修建的,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3。宗祠的正厅面阔五间,为单檐硬山顶的构造,戏台通过勾连廊和正厅相连,又自成一体。独特的“三连贯”藻井、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使戏台成了整个建筑群的焦点。这种三连贯藻井的作法,完全突破了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为古戏台所罕见,在宁海县境内也仅存三例[4]。这或许反映了在建造当年封建等级制度瓦解的大环境下,宁海当时民间的富庶,以及本地工匠的高超技艺。
2.4 建筑群整体格局遭破坏,只存建筑单体
戏台较少作为独立的建筑而存在,通常是依附于祠堂、庙观、会馆、宅院之类的建筑群,以实现其“娱神”目的。但是由于城乡发展,一些戏台所依附的主体建筑遭到破坏或改作他用,而戏台恰恰因为其观演娱乐的功能被保留下来,只留存单体的建筑。
绍兴东安村的古戏台,原是安城大庙的戏台,大庙屡毁屡建,戏台则一直保留着清末重建时的式样,见图4。整个建筑群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仅此戏台而已。如今的戏台和庙宇正殿之间是村里的一条主要道路,建筑群原有的格局已不存在。这个戏台三面临水,架于河上,演员们可以坐着船直接从后台登上去,看客们则坐在戏台前的空地上看戏。每年正月十三在此上演社戏,四月和七月的庙会上演大戏。安城大庙的戏台建筑临水而建,歇山顶翼角飞翘,颇具江南建筑灵动的神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图4 绍兴安城大庙古戏台
2.5 非典型性建筑格局
另有一类戏台,虽然与主建筑形成一组建筑群,但从戏台观演功能的需要分析,它在建造选址时并不局限于宗庙建筑群,或者是因为用地紧张,另外“借”地,形成的建筑群并非典型的宗庙戏台格局,即表1中提到的独立戏台。这类戏台留存的实例较少,典型的如街台、临水戏台等。
绍兴城内的土谷祠戏台,位于土谷祠西侧的小巷上,跨街而建,戏台的四根柱子立于路的两侧,此时的戏台就是一座凉亭,可供路人歇息。四边石柱上开有榫槽,唱戏时在榫槽处搭上木板,凉亭即变身为戏台,道路则变身为观众席。这就是街台形式的戏台,见图5。
图5 绍兴土谷祠戏台及石柱的槽眼
在江南水乡还有一些戏台临水而建,以河湖水面作为看场,观众乘舟而至。台上“出将入相”、台下舟楫穿梭,再加上水面的声响效果,成为水乡的一道风景。绍兴钟堰庙戏台即是一处临水的戏台,每到“送戏下乡”之时,台上台下岸边水面,热闹非凡,见图6。
图6 绍兴钟堰庙戏台
3 古戏台的现实利用
传统村落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遗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古戏台是乡村重要的公共建筑,并且从它产生之初就形成了人们娱乐、交往的建筑空间。千百年来,这一功能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从这一点来说,戏台与今天的乡村公共文化中心,是一脉相承的。发挥古戏台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基于其本身建筑空间形态与乡村规划,结合当地风土人情,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保护性利用。
3.1 建筑群格局完好的古戏台
很多古戏台留存至今,是和它周边的整个建筑群一起保留下来的,虽然建筑单体受到些破坏,但古戏台整体的建筑群格局完好无损,这包括前文所述的第1、2两种类型,即戏台为从属建筑或戏台为主体建筑。
这类古戏台,若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系列的,按文物保护的要求作整体保护;如还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也应当在乡村规划中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并妥善地维护和使用。在乡村建设中,结合乡村的景观规划和公共设施规划,将古戏台和主体建筑构成的建筑群格局保留下来。建筑群中的部分建筑如偏殿、厢房,也可用作其他用途。这类规划应重点放在保护整体的建筑格局,在此基础上让乡村古戏台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重新焕发生机。
3.2 建筑群格局遭到破坏的古戏台单体
常见一些古戏台,它曾经赖以生存的宗庙宅院建筑群已遭破坏,只留下戏台建筑单体。对这些古戏台的保护利用,可结合乡村规划中文化大礼堂、乡村记忆陈列馆、老年活动室、村民茶室等公共建筑的布局,将新老建筑整合在一起。这类戏台建筑的利用,重点可放在强调古戏台建筑单体的保护,以及戏台观演社交功能的恢复。古戏台和新建公共建筑可重新建构一个建筑格局,但不必强调原有的中轴线和等级次序,而是形成一个尺度更加宜人、层次更加丰富的乡村文化空间。
3.3 利用现代手段深化古戏台利用
古戏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很多古戏台实际上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结合体,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理念,深化利用古戏台建筑。例如对一些损毁严重的古戏台,抓紧进行测绘,并开展数字化保存、建模,建立数据库,并且结合保存该戏台相关的戏曲、民间故事等,尽可能把信息抢救保存下来。在古戏台的宣传展示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数字戏台,增加戏台的体验感和互动感,增加年轻一代对戏台文化、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
4 结 语
浙江省是除山西省外,保留古戏台建筑数量最多的一个省份,这也是浙江作为南戏发源地且地方戏曲种类多样的一个体现,再加上浙江民间历来富庶,体现在古戏台建筑上,设计考究、装饰精美成为其特点。古戏台建筑,从外部空间讲,与宗祠庙观等构成一个等级序列严格的建筑群空间格局;从内部装饰看,牛腿藻井雕梁画栋,是古代木建筑工艺的集中展现;从文化内涵看,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世俗的、礼教的、各类传统文化均在此体现。针对古戏台的建筑空间形态和遗留现状,把握其保护和利用的度,使古老戏台作为精神文化传播媒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现实利用,是很有积极和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