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的城郊养殖业发展对策
2018-12-28何述辉杨忠国郑群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
文│何述辉 杨忠国 郑群(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
城市周边养殖业发展受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制约,养殖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周边养殖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总结近年来养殖业产业发展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城市周边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渝北区养殖业发展成效及做法
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北大门,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国和新加坡(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辖区面积145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千米,辖11个镇19个街道(含两江新区直管街道8个),耕地面积60余万亩,森林面积70万亩,常住人口1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8万人。近年来,渝北区养殖业经历了养殖规模从大量发展到适度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从全面发展到发展肉兔、土鸡等小家禽,发展方向从一产到一三产业结合,从产业扶持到污染治理等转变,最终走出以减量提质、都市休闲为发展路径的城市周边养殖模式。
1.以产业为核心,狠抓结构调整。一方面,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积极探索林果、林下养殖,草畜配套、草畜平衡等循环养殖模式,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推行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改善饲料营养结构,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养殖效益。另一方面,调减生猪、奶牛等高污染高风险传统畜牧产业,将肉兔、小家禽等节粮型畜禽定位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优势项目,建成了大盛鱼塘肉兔、兴隆南天门林下土鸡等规模较大的科技示范园,基本形成了大盛、统景、石船发展肉兔;大湾兴隆、茨竹、大湾发展林下土鸡的产业布局,肉兔和小家禽的迅猛发展,为渝北区特色畜牧业增添了新亮点。2017年,草食牲畜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7.8%。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全区发展生态渔业1.6万余亩。
2.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基地提档升级。大力实施项目带动、龙头拉动战略,引进和发展市、区级畜牧业龙头企业16个,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118个。将休闲渔业定位为渝北区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对新建标准化生态鱼池按照4000元/亩补助,推进渔业基地改造提升,配套建设钓鱼台、休闲亭、廊道、护栏、护坡、绿化、美化、靓化等基础设施,夯实休闲渔业发展后劲。积极争取中央、市级产业发展资金,协调区级资金,指导和推进项目建设,通过特色效益农业市级切块资金休闲渔业项目、适度规模经营项目、生猪调出大县项目、区级产业资金等项目的实施,使渝北区建成了一批标准化程度高、质量好的休闲渔业示范场和畜禽养殖场,有力推动了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3.以科技为基础,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组织科技人员连续多年实施农业农村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在全区开展畜牧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培训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服务,推广伊拉配套系兔、伊普吕配套系兔、山地鸡、黑山羊、松浦镜鲤、长丰鲢、“中科五号”异育银鲫、“华海一号”团头鲂、中华鳖、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等优质畜禽水产品种,推广应用山羊疾病防控技术、家兔疾病防控技术、肉兔适度规模高效养殖技术、粪水肥料化利用技术、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池塘一改五化集成养殖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技术、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技术及微孔增氧养殖技术等新技术。生猪、肉兔和小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100%、90%。
4.以保护为重点,狠抓养殖污染治理。编制发布《重庆市渝北区畜牧业发展规划(2018-2022)》《重庆市渝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年)》《渝北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8-2022年)》,引导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渝北区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科学划定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引导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对禁养区养殖场进行全面取缔,于201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对限养区养殖场采取总量控制、科学治理措施,全面治理养殖污染;对适养区养殖场实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畜禽粪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鼓励推广规模化养殖场固液分离技术,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通过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沼液和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作为肥料科学还田利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殖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养殖圈舍受国土约束力加强,新建养殖场审批程序复杂、过审难度大;二是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少数养殖户重养轻治现象依然存在,对整治工作不配合,环境污染隐患无法根除。
三、城市周边养殖业发展对策建议
城市周边养殖业发展需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立足未来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突出改革创新、远近结合,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应对当前挑战,紧扣社会经济建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解决突出矛盾,调结构、优布局、转方式、补短板、上水平,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特色与效益的关系。
1.强化良繁体系建设。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支持种场建设,引导种场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支持良种引进,鼓励种场参与育种创新和地方资源保护等工作。加强种苗繁育、饲料加工环节以及水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建设,开发鱼类产品高端市场。
2.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加大本地土猪、土鸡和四大家鱼种源保护,严格执行畜禽和渔业养殖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养殖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养殖,大力发展林果、林下养殖,大力推广“稻渔同田”“鱼菜共生”,推动生态畜牧和生态渔业稳量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和保护好优质丰富水资源,发展大规模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委托代管、农户寄养等社会化服务。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产品绿色行动,推动养殖生产健康化、产品推介多元化、行政监管全程化。大力推广地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培育“三品一标”产品和名牌农产品。
3.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草畜平衡、种养配套、生态休闲养殖产业,推进养殖场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产业信息化,创建标准化示范场,形成良种繁育、饲料加工、养殖示范、精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深化农业功能,促进农文旅、产加销一体化,以大数据智能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引导现有养殖场延伸产业链,发展体验农业、科普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